温饱解决了,但如果农民在生态建设中不能持续增收,种下的树也可能保不住。
满山的“绿被子”能帮老百姓鼓起“钱袋子”吗?
吴起县南沟村支部书记闫志雄说起造林给乡亲们带来的甜头难掩一脸自豪。“2000年那会工资低,出去打工一天才挣20多块钱,结果拿到造林项目后一天可以拿到40多块钱,那年造林6000多亩,乡亲们收入243900元。”闫志雄说,“那么多钱一包子抱上来,全是连着号的票子,往桌子上哗啦一摊,大家伙从没见过那么多钱,能不高兴吗?”
2004年,闫志雄带着乡亲们成立了林海造林公司,专门承接植树造林工程。从2004年到现在,他和乡亲们已造林10万多亩,赚回的“票子”有四五百万元。
延安打开思路,在退耕还林实施中,大力推广苹果、红枣等经济林木带,为绿色的森林缠上“红腰带”,农民们从“绿被子”里抽出了“金丝带”。
“富士讲究粉红,市场上粉红色的果卖得最好。每年要瞅准时候早点摘,否则颜色深了,果商就要压价了,粉红的每斤能卖两块七,颜色不好的每斤也就一块多。”在果园中,黄陵县的李明奎兴致盎然地讲起他的“苹果经”,“果商对我们种的苹果要求严,颜色、个头都不能差。”李明奎的10亩果园,1年投资约2万元,纯利润达到3万多元。
在李明奎果园不远处是果农曹孟康的14亩苹果园。“卖得好的时候,一年下来,能挣7万块钱呢。”曹孟康掰着手指比划。
结合各县的自然地理情况,配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延安各地都找到了自己的致富经。
在延安志丹县双河乡李家湾村,全村50多户农民家家有果树。这里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与延安市北部的另外7个县区一样,干旱少雨、冰雹灾害频发,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宜苹果生长的地带。但短短几年间,退耕还林不仅“还”了碧水青山,也让当地的降雨量逐渐丰沛,加之抽干、病虫防治、土肥水管理等技术的改进,这里已经被农业专家认定为苹果优生地带。
2013年,延安园林水果种植面积达到428.12万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643元,高出陕西平均水平5000元。截至201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1元,比退耕前的1999年增长6.2倍。(未完待续)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