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環保

別把“外人”隨便領進家 跨省物種算不算外來物種?

葉曉婷 鄭挺穎

2014年01月16日17:20    來源:環境與生活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別把“外人”隨便領進家

在人口和貨物在世界范圍內頻繁流動的當下,如何防范由此引發的生物入侵?2013年12月25日,《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採訪了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國家“973計劃”生物入侵項目首席科學家萬方浩博士。

  跨省物種算不算外來物種?
  在中國農科院從事生物入侵研究的萬方浩博士為記者解釋了境內與境外物種跨地區遷移的區別。他說,談生物入侵,一般都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專指境外來的物種。其實,某個物種超出了其自然分布區就可以稱為外來物種,但不能把國內跨省的物種也稱為外來物種,因為行政區劃不是自然生態區域。此外,由於國內人員、物品流動頻繁不易監控,即便是同一境內,超出其自然分布區的物種也算作外來物種的話,“從研究的角度看太復雜,法律法規等配套制度跟不上,耗人力物力,不可操作也不實際。”
  “我們關注的是以國土為疆界、我國原來沒有、突然進來搗亂的物種,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萬方浩提醒,外來的未必就不好,隻有造成危害了或具有潛在危害,才稱為外來入侵物種。因為新物種引進后,極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天敵,成為單一優勢種群,會排斥或抑制當地物種生長,造成當地生態系統紊亂。
  很多人都在談生物入侵對經濟、健康等的影響﹔殊不知,實際上還可能牽涉到國家安全。“有些極具破壞性、爆發性與流行性的外來入侵生物,甚至有可能被利用變成生物武器”。如果利用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糧食大面積減產與絕收,“沒糧食吃了,國家就亂了”。據介紹,日內瓦生物武器談判將小麥條鏽病菌、稻瘟病菌、赤霉病菌等能導致大面積絕收的植物病原菌,列為生物武器討論名單,這些嚴重影響農作物生產的幾大病害被列為“農業恐怖生物”。

  進口帶皮原木的慘痛教訓
  隨著國際交流活動的增多,生物可從海上、陸地、空中不同的“路線圖”進入。有的是自然入侵,比如邊境物種隨洪水、台風、動物遷徙等侵入。有的是人為活動有意或無意引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進口貿易活動,通過糧食、包裝箱等,“特別是大宗糧食進口,裡面可能藏有某些動植物有害生物”。如混雜在進口小麥、大豆中、原產於北美洲的豚草,被稱為“植物殺手”,會吸收土壤中的氮和磷,造成土壤干旱貧瘠,嚴重影響其他作物生長。豚草隨進口農作物傳入中國,已在東北、華北、華東等地蔓延,其花粉還易引發人體的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等。
  二是通過旅客的國際旅行,比如把國外的果蔬、花卉、土壤悄悄帶入國內,而它們可能含有病原菌或虫子。
  三是諸多的國際活動,比如各種展覽會、世博會、園博會等等,各國都會帶一些東西來展示。這也給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創造了機會。

  預防入侵的三道防線
  我國的生物入侵呈加速趨勢,萬方浩認為,預防優於治理,建立完整的監控系統需要有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早期預警,比如知道某批進口糧食的來源國,就先弄清當地有什麼病虫害,報關前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預警。
  第二道防線是准確監測,有些小昆虫、植物病原菌不容易監測到,就得發展監測技術。
  第三道防線是區域減災,即治理滅除。有些物種入侵成既定現實,要治理就得費很大勁兒。“所以,預防肯定優於治理,御敵於國門之外是最好的。”他介紹,我國檢疫部門為抵制和防范生物入侵做了大量工作。


  進出境人員和貨物不斷增多,入侵生物也相應增長,這對我國內外檢驗檢疫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檢疫不到位有可能導致有害生物的入侵。例如,20世紀80年代,山西買了一批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帶皮原木,在礦井裡做支柱。由於入境時沒有經過檢疫處理,原產美國的林業有害生物——紅脂大小蠹,躲在樹皮內“偷渡”入境。由於缺少天敵、氣候干旱,20世紀90年代末,紅脂大小蠹在山西大爆發,迅速傳播,造成樹木死亡。這為中國進口檢疫敲響了警鐘,國家從此要求所有進口木頭都要進行剝皮或檢疫處理方可入境。
  值得警惕的是,進口物品的木質包裝,也常常成為有害生物的“偷渡”通道。2005年3月10日和4月13日,廣東檢驗檢疫局先后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廢紙和來自台灣貨物的木質包裝中,截獲紅火蟻。紅火蟻原產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主要取食農作物的幼芽、根、莖、種子以及多種節肢動物等,繁殖迅速,能在電器機箱或潮濕的硅膠中筑巢,啃咬供電設備等基礎設施,嚴重危害公共安全、農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被列為全球最危險的100種入侵生物之一。在攻擊人類時,它們會以口部咬住皮膚,用螫針刺入皮下,注入毒液,引起人的過敏反應。
  另外還有一條隱蔽的入侵“通道”,遠洋輪船排出的壓艙水,也會帶來一些水生外來入侵物種。我國沿海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海運壓艙水帶入國外赤潮生物物種。
  有的外來物種還通過走私活動進入境內,逃避檢驗檢疫。例如,沿海一些地區走私國外廉價的魚蝦牛肉比較猖獗,這些產品可能會帶來外來病原體,造成一些牲畜病害、人畜共患病。“走私洋垃圾,這是最糟糕的!別人的環境好,我們本來環境就差,還要幫外國處理垃圾,這肯定會帶來入侵生物。走私給生物入侵埋了大地雷。”


  警惕無意引進的物種
  英文的“檢疫”(Quarantine)一詞,原意是“40天”。該詞源於公元14世紀,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規定外來船舶抵達口岸,必須離岸停泊,經過40天的觀察和檢查,確認船員和裝載物沒有攜帶傳染病病菌,才允許登陸上岸。這種原始的隔離方式,對當時防止傳染病——“黑熱病”的傳播起了關鍵作用。后來,產生了今天的動植物檢驗檢疫。
  2007年,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林業局,對1992年制定的《84種進境植物危險性病虫雜草名錄》做了修訂,由農業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共有437種檢疫性有害生物列入名單。進出境檢驗檢疫部門依照名單,每年根據進口的貨物、進口的國別,做有針對性的抽檢。
  據質檢總局官網數據,2013年11月,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在進境農產品的檢疫中,共截獲有害生物1934種47076次,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133種4046次,其他有害生物1801種43030次。截獲的有害生物主要來自美國、巴西、澳大利亞、越南、加拿大、泰國、俄羅斯、阿根廷、韓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
  哪些物種應該列入檢疫清單呢?得根據國際貿易情況,比如從哪些國家進口什麼物資,當地有哪些危害性的物種﹔還有些在國外沒有危害,入境后變成有害的入侵物種,一發現可能會大規模爆發,就得馬上增補檢疫對象清單。他說,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無意引進的物種,並不在有害生物名錄上,但進來后引發了物種入侵。

  檢驗檢疫可成貿易壁壘
  隨著經濟貿易全球化,非稅技術貿易壁壘的作用日益突出。許多國家加入WTO后,為防止生物入侵,都對進口農產品制定嚴格的檢疫標准﹔同時也發揮了保護本國農業和貿易的作用。比如2000年,菲律賓以我國受外來物種蘋果蠹蛾入侵為由,禁止進口我國的蘋果。蘋果蠹蛾原產歐亞大陸中南部地區,是一種危害蘋果、梨、櫻桃、板栗等果實的入侵物種,被我國列為一類檢疫害虫。
  為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澳大利亞被公認為全球檢驗檢疫措施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各國與澳談判自由貿易協議時,進口產品的檢驗檢疫制度是最難談判的領域之一。
  在技術貿易壁壘中,“外來入侵生物是柄雙刃劍,完全可以用於保護國家利益”。比如,2012年,上海檢驗檢疫局在進口自菲律賓的菠蘿和香蕉中,多次截獲新菠蘿灰粉蚧﹔深圳、山東檢驗檢疫局分別從進口菲律賓的香蕉中,截獲香蕉腎盾蚧、香蕉枯萎病菌4號小種。這些檢疫不合格的香蕉都被退回。


  我國有二百多條檢疫犬

  澳大利亞的檢驗檢疫很嚴,它的鄰居新西蘭也不遜色。新西蘭經過訓練、嗅覺靈敏的檢疫犬,在機場的行李大廳內嗅查入境旅客的行李,防止其藏匿動植物檢疫違禁品。同時,檢疫官還會對入境旅客的行李都進行手檢或X光檢查。若檢出未申報的動植物檢疫違禁品,就算是疏忽漏報,也會被當場罰款200新元(約合人民幣990元)﹔如果明知故犯、隱瞞不報,就會被起訴,可能罰款10萬新元(約合人民幣49.5萬元)和5年以下監禁。由於嚴格的檢疫制度,許多在世界各地肆虐的有害生物,在新西蘭都找不到蹤跡。
  我國的檢驗檢疫手段也不斷創新,2002年,北京檢驗檢疫局在系統內率先應用檢疫犬,以彌補傳統的手檢和X光機(不破壞物體的前提下來探測內部結構)透視檢查的不足。截至2013年6月,全國已有20個直屬檢驗檢疫局的57個口岸配備了212條檢疫犬。
  加大檢疫力度能有效控制一部分生物入侵,但“靠這個手段來完全控制是不現實的”,像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檢疫制度、檢疫技術都非常厲害,也無法杜絕生物入侵。


  “誰玩誰掏錢”

  絕大多數國家對生物入侵與氣候變化這兩大問題都高度重視。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曾簽發總統令,要求成立一個入侵物種理事會,協調、監督相關工作。目前我國農業、環保、林業、衛生、動植物檢疫、海洋等多個部門也已經聯合行動起來,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於2003年批准成立“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並責成農業部牽頭,協調其他先關部門的管理工作。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也承擔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工作,負責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物種資源(含生物遺傳資源)和生物安全管理等。
  在立法方面,我國先后頒布了《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等,但它們多是對危害動植物的特定有害生物做檢疫,對環境的生物安全方面還較少涉及。
  對付生物入侵,美國就立下“誰玩誰掏錢”(Who Play,Who Pay)的規矩。比如,有的南方城市搞建設,從國外引種棕櫚科植物,如果檢疫不嚴格,就會引進外來害虫紅棕象甲等。“如果是在美國,引進者就得掏錢治理。誰引種誰負責,經濟上的風險很大。”

  內檢注重阻截滅除
  外檢攔截有害入侵物種的例子不勝枚舉,內檢截獲入侵生物的報道也不少見。外檢注重國際進出口貿易中潛在有害生物的檢驗檢疫,內檢則注重對已入侵生物的擴散阻截與滅除治理。內外檢各負其責,形成有效的預防與攔截的工作體系。如各省都設有動植物檢疫監督檢查站,這是防止外來物種引發疫情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國家層面,針對重大外來有害生物如蘋果蠹蛾、馬鈴薯甲虫、紅火蟻、扶桑綿粉等,一經發現必須採取措施加以控制。


  公眾對生物入侵的認知度不高
  普通公眾防范生物入侵的意識有待提高。比如,有人喜歡從國外攜帶或郵寄花種、昆虫、龜類、蠍子等入境,帶回家養,其隱患就很大。公眾不清楚哪些屬於禁止進境物,主動申報出入境攜帶物的比例較低。根據質檢總局官網的信息,2013年11月,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從入境旅客攜帶物和郵寄物裡共截獲禁止進境物34061批次,從禁止進境物中檢出有害生物2730批次。
  例如,新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從來自哈薩克斯坦的旅客攜帶入境的蘋果中,檢出蘋果黑星病﹔雲南局從來自泰國的旅客攜帶的椰棗中檢出果實蠅屬,從來自緬甸旅客攜帶的辣椒中,檢出辣椒果實蠅等等。
  這些非法攜帶、郵寄的未經檢疫的動植物及其產品,極易造成疫病蔓延,由於滯后性,一開始種群很小,到了比較適宜生長的環境,會逐步擴大。潛伏期短的有幾個月,長的達幾年,如果爆發成災,將給我國農林畜牧業、生態環境,甚至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據調查了解,旅客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偷偷帶水果回國的案例很多,就像隨隨便便把“外人”領進家門一樣,這亟需開展科普教育。檢驗檢疫部門隻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除了依法截留銷毀外,僅對違法當事人處以最高5000元人民幣的罰款。違法成本低,也是許多人不把這當回事,罔顧國家利益的原因。


  環境百科

  中國檢驗檢疫管理體制
  1949年,新中國中央貿易部對外貿易司設立商品檢疫處,負責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1950年,農業部開始在全國建立病虫防治站。1951年3月農業部成立病虫害防治司,開始探索國內植物檢疫工作。1964年2月,農業部負責對外植物檢疫工作。隨著進出口貿易量日益增加,內、外檢疫任務日益繁重,分工越來越細,林業檢疫和進出境檢疫工作分別於1979年、1998年從農業部分離出來。我國現行動植物檢疫管理體制由3部分組成: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負責進出境動植物檢疫(簡稱“外檢”),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分管國內檢疫(簡稱“內檢”)。
  我國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領導各地直屬檢驗檢疫局的工作,在全國共設有35個直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海陸空口岸和貨物集散地設有近300個分支局和200多個辦事處,在重要口岸、機場、港口、進口貨物積散地、出口基地等及其附近,對重大危險的外來生物及突發疫情進行長期監測。 (葉曉婷/整理)                     
 

(責編:楊翼、蔣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