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雜志》日前發表研究稱,罐頭內部涂層、紙質包裝材料以及玻璃罐密封圈等“食品接觸材料”中的化學成分會少量滲入食品中,而高溫、材質差別和食品儲存時間則會加速這些成分的滲入。雖然這些化學品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管控,但消費者依然“長期接觸合成化學品,包括了孩子敏感的生長發育期”。
目前已發現4000種食品接觸材料含有內分泌干擾素等有害成分,可導致生育率下降、女性子宮內膜異位及多種癌症。 在美國,石棉常用作非直接食品添加劑生產橡膠﹔一些塑料瓶和餐具中則含有致癌物甲醛。每天購買罐裝飲料的人不計其數,這影響巨大且難以覺察。
研究報告呼吁進一步分析食品生產全過程及包裝材料的化學品使用情況,了解家庭食品儲存方式及人們對食品包裝的偏好等消費習慣。紐卡斯爾大學研究員凱瑟琳•依特曼(Catherine Itman)則表示:“化學品方便了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盡管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食品化學污染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但化學品如何影響身體機能、導致疾病、哪些是易感人群,我們都知之甚少。”
但也有專家對報告提出質疑。阿德萊德大學藥理學家伊恩•馬斯格雷夫(Ian Musgrave)認為,報告夸大了食品包裝中甲醛的危害性。他表示:“很多食物含天然甲醛,分解100克蘋果中的甲醛需要至少20公升聚酯瓶裝罐的礦物質水,照此說來新鮮蔬果也應注明‘可能致癌’。我們不可輕視有害包裝材料對食物的潛在污染,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報告未關注生理學及其他健康危害,而是一味強調甲醛微量滲透的危害性。”
墨爾本大學名譽教授伊恩•瑞伊(Ian Rae)表示,雖然人們已經對化學毒理學有了充分的研究,我們對小劑量化學品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卻知之甚少。他說:“制造商已經感到了壓力並開始改用安全材料。主動迎合市場規則是一種聰明的運營手段。”(顧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