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環保法四審?2 ■本報記者 胡亮
歷經三次審議,兩次網絡公開征求意見,《環境保護法》迎來第四次審議,基於目前社會各界對於大氣污染特別是霧霾治理的關注度和呼聲越來越高,草案四審稿也對此作出了更有針對性的規定。
“要徹底治理霧霾等大氣污染,並非朝夕之功,也不是一城一地能夠單獨完成的任務,需要在區域聯動狀態下出台針對性措施,全力推動修改《環境保護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決包括霧霾在內的大氣污染的根本途徑。”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不只是從管理入手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張琦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的環境資源保護工作處於壓力空前的艱難時期,也處於解決新老問題的關鍵時期。
“要真的治理霧霾,就必須多管齊下,首先從立法開始的思路是符合現實需要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劉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原來總的戰略思想是加強管理,從管理來控制污染,這個思路在當時是比較超前的。“但治理霧霾是需要資金、技術投入的,現在必須改變純粹從管理入手的環境治理政策,從隻強調立法管理,到同時強調治理和技術投入。”劉勇表示,資金、技術強調的少,這是短板,也是現在修訂《環保法》的根本原因。
區域聯動是唯一出路
《環保法》修正案草案規定,“國家建立跨行政區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監測,實施統一的防治措施”。
“這次持續大范圍霧霾天氣是三種污染源的集中,這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見的。”劉勇對記者表示,污染源之一就是煤炭,主要是鋼鐵企業、北方冬季取暖等因素帶來的﹔二是尾氣排放,機動車污染排放不僅是造成城市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而且低空排放的細顆粒物還多為有毒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三是北方特有的沙塵暴。“三者結合,導致我們這次霧霾的嚴重程度前所未有,范圍又大,涉及整個華北地區。”
“現在整個地區連成片了,聯防是唯一的出路。”劉勇還指出,在末端治理控制不了的情況下,一些即使上了污染處理設備也無法達標的企業就要淘汰關停,“這樣才能真正通過聯防達到目的”。
優化和調整能源結構勢在必行
大量的使用煤炭被公認是導致霧霾等污染產生的重要因素,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難以改變。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煤炭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已達到65.7%,天然氣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7%,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僅為9.8%。
來自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的分析也顯示,京津冀大氣污染嚴重,燃煤、機動車和工業等是主要污染因素。
“從立法開始,到緊急治理,最后就是基於未來戰略的考慮,對經濟政策、能源政策做出調整。”劉勇指出,優化和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勢在必行。
張琦也指出,應當進一步克服以往在經濟增長中的短期行為以及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等難題,爭取從發展戰略規劃、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具體的措施和行動上實現轉移。一方面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兩者應統籌規劃,共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