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游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后重新潛游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經過這樣的食物鏈,被捕食魚類體內積存的碳就轉移到了深海魚類中,從而完成了碳儲存的轉換。盡管深海魚類死亡后又會重新將碳釋放,但死魚又會成為其他魚類的食物,因此多數碳能夠留存在深海之中。
為了解不同海水深處魚類體內的碳積累水平,研究者從愛爾蘭西部海域的深度為500米到1800米的海水當中,分析了不同魚類樣本的碳與氮同位素水平。研究發現,僅英國和愛爾蘭所屬海域的深海魚類就能儲存數百萬噸的二氧化碳。
盡管深海魚類碳匯的容量並不算大,但在控制全球變暖問題上仍具有意義。而如果放任漁業過度捕撈,其危害將超乎想象。拖網作業會將深海魚類不加選擇地捕撈上來,但事實上它們並非人類的食物來源,這些魚類將無法繼續存活,隻能被隨意棄置,其體內儲存的碳就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之中。
此外,海底油氣開發也會威脅深海魚類,迫使它們遷徙,擾亂生態平衡。本次研究負責人克萊夫·楚曼(Clive Trueman)表示:“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魚類為我們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對於油氣資源開採、海洋捕撈的決策來說,認識並正確估價這種生態貢獻極為重要。”
研究者認為,深海魚類至少一半以上的能量攝取來自上述食物鏈,而此前多數主流理論認為深海魚類的食物來自各種深海物質。
為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聯合國已將非法捕撈與過度捕撈與正常漁業區分開。一旦海洋魚類種群數量下降到合理水平之下,就很難再恢復到正常水平。(常旭旻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