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構建“綠長廊” 清水活水潤揚州

“我家祖輩就在這夾江打魚,以前環境差沒魚打,就天天在家睡覺,現在多的時候一天能打七八十斤魚。”55歲的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漁民石國金指著自己的魚攤說,“你看這小江鳊、馬郎魚,過去基本沒打到過。”
老石的話語背后,透著揚州近些年大力治水,保護長江生態和區域水環境的不懈努力。
控源截污 淨水東去
年初,揚州毅然做出了個外人頗為惋惜的決定:停建一個“十二五”期間獲批的投資110億元的火電項目。“堅持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揚州要堅決貫徹中央長江經濟帶發展精神,為長江岸線生態環境減負。”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表示。
經過世紀初的一輪沿江開發,長江江蘇段上馬了眾多石化項目,如今沿江地帶開發已基本成熟,控制環境的風險顯得尤為迫切。
揚州有長江岸線80余公裡,沿線布局有儀征化纖、揚州化工園等諸多企業、園區,污水處理攸關長江生態。
在化工園區的亞東石化公司,技術人員掀開排污管道井蓋,打上來一小桶經過處理的污水來看,清澈、無異味。企業負責人介紹,經過公司污水處理廠預處理的水,VOC含量等主要指標實際已達到排放標准,“但是按照化工園要求我們不能排,還要經過園區污水處理廠的二次處理,達到更高的排放標准。”
順著企業負責人指給我們的方向,看到的是一條架在空中的污水管道。“化工園區實施‘一廠一管、明管排放’的污水處理制度,入園化工企業污水接管率達100%。”園區管委會主任王慶山解釋說,一廠一管,是因為化工企業污水性質不一,污水產生企業必須建有預處理設施,污水在經預處理符合接管要求后,才允許通過污水管網接入污水集中處理廠深度處理。而“明管排放”,則是便於監控,防止某些企業的污水“跑冒滴漏”。
淮河入江水道,經揚州的寶應、高郵、江都等市縣,於江都區三江營匯入長江。從長江生態保護、淮河洪澇治理等多重因素考慮,揚州市按照中央和江蘇省部署,積極實施淮河入江水道綜合整治。
“七河八島”是淮河入江水道流經江都區的一片濕地,隨著原來的農村地區劃入城市中心區域,開發建設面臨生態壓力。揚州沒有被大開發的眼前利益所蒙蔽,生態保護成為最優先的考慮。
在“七河八島”規劃論証之前,揚州設定一條名為“四控一禁”的鐵律:嚴格控制廊道寬度、建筑高度、開發強度、污染排放,嚴格禁止違法建設,“四控一禁”被編制成正式規劃文本——《“七河八島”地區空間管制規劃》,最后以市人大決議的形式固化下來。在“七河八島”約51.5平方公裡區域中,禁止商業開發的生態“留白區”佔總面積的近60%。
生態保護 清水北上
“引長江、連淮河、串湖泊,銜五百流量之江水,攀四十米之高程,越五百公裡之坎坷,達淮北千萬頃之渴沃……”位於揚州市江都區的江都水利樞紐,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每年有150億立方米的長江水,通過樞紐抽水站源源不斷地向北輸送。
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揚州把保護源頭水質作為神聖使命,著力打造南水北調“清水走廊”,確保一江清水北送。
在南水北調的展廳大屏幕上,顯示著這樣一組數據:
——在輸水沿線周邊地區340平方公裡范圍劃定的核心保護區裡,先后實施了萬畝沿江風光帶、萬畝綠色通道、萬畝田園風光帶等一批源頭保護項目,相繼建成邵伯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南水北調源頭濕地保護區。
——輸水骨干河道沿岸建成了10多米寬的綠化隔離帶,公共綠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在東線源頭形成了天然的“水質淨化廠”。
——為退漁還湖,水源地區域的水產養殖面積累計減少25萬畝,減幅達20%,平均每畝損失2500萬元。
高郵市位於南水北調的重要節點,但在龍虯鎮,卻曾經有一片面積900多畝的小造紙廠遺留廢液的“黑液塘”,“水黑得像醬油,離老遠就臭氣熏天。”“黑液塘”整治可謂是一波三折,環保部門負責人介紹,為治理這片黑水,先要切斷周圍水源把黑水晒干,后對塘底淤泥多次淋洗、稀釋毒液,再對淋洗后的淤泥自然干化、壓縮后集中填埋……
“我們可是下了老本的!”站在水邊,高郵市委書記韓方道出了當年整治的過程:“在方案制訂和實施過程中,我們克服重重困難,與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多家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終於探索出廢液治理的新路子,邀請專家多番論証,採用‘自然蒸發濃縮法’和化學處理相結合的方法,攻克了治理廢液的技術難關……”
為治理這片“黑液塘”,高郵市投入資金4500萬元,最終削減COD總量22030噸,消除了南水北調源頭一大污染源和事故隱患。與此同時,高郵市又累計投入3.2億多元,先后關閉了一批化工、化肥等利稅大戶企業,投資3.1億元疏浚整治縣、鄉、村三級河道3500多條、4200公裡。自此,源頭清水,暢流無虞。
活水暢流 楊柳綠城
古運河,揚州人的母親河,在經歷多年黑臭后,如今重現碧波蕩漾、水汽氤氳。
“根除城市黑臭河道,關鍵要讓城市河網水系實現清水、活水、暢流。”揚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姚蘇華介紹,揚州城區北高南低,歷史原因造成不少河道水系斷頭,解決的最佳途徑就是溝通水系,引入活水。
2015年6月,蜀岡西峰腳下的平山堂取水泵站試通水,清澈的瘦西湖水首次流進沿山河。平山堂取水泵站工程的實施,首次實現了瘦西湖水系與西部水系的“牽手”。揚州之水這一歷史性的“牽手”,意味著較短時間內,可將污水區域河道換一遍水,還標志著揚州主城區活水成功實現全覆蓋。
揚州市環保局負責人說,城市黑臭河問題反映在水上,根子在岸上。為保障整治后河道清水暢流,在實施新城河綜合整治過程中,對河堤兩岸所謂排污口進行了接管截污導流,實施雨污分流,“原來直排河道的污水口,全部實施封堵,目前已在5條整治河道沿線封堵了119個排污口。”
揚州治水,雖已水清岸綠,但揚州還懷有一個“一帶一軸”的大目標:一帶,以沿江城市集中發展區為帶,合理利用岸線,控制污染,保障沿江城鎮防洪安全與供水安全,協調沿江經濟發展與水生態保護關系﹔一軸,以南水北調輸水干線為主軸,保護與修復京杭大運河、淮河入江水道沿線生態環境,保障供水水質安全,打造江淮生態廊道。
謝正義介紹,揚州規劃建設的江淮生態大走廊,近期目標是今年起的5年內建設淮水歸江水道暨南水北調輸水通道核心保護區域,面積約1300平方公裡﹔遠期目標則是推進生態大走廊由核心區擴大到規劃控制區,通過實施更大范圍的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最終將淮河歸江水道和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打造成清水走廊、安全走廊和綠色走廊。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8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