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在新疆阿爾泰山,哈薩克族牧民開始一年一度的春季轉場

告別冬窩子 奔向春牧場

本報記者 韓立群
2016年04月18日08: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4月15日,我們靠近氈房,狗兒迎上來,叫了兩聲,女主人努爾古麗·哈山開門走了出來,笑著把我們讓進氈房。

  桌子鋪上一塊干淨布,拿出包兒薩克(哈薩克語,一種油炸食品)和切成小塊的馕倒在上面,端上熱騰騰的奶茶。還有酥油、奶皮子,隨客人興趣添加。不一會兒,男主人賽力克·居滿走了進來。他們都是阿勒泰市汗德尕特鄉塔拉特村的牧民。

  春天來了,回到草原,牧民們心情很好。

  草長出來了,賽力克家的羊群已新生了50多隻小羊羔

  “我們轉場過來剛一個星期。”賽力克說,草長出來了,羊也適應了,正是產羔期,這裡的一切都挺順利。

  漫長的冬天,賽力克是在定居點度過的。離這兒有60多公裡,過來走了3天。天一亮就上路,天黑了才找地方搭起一個小氈房住下。這種小氈房哈薩克語叫霍斯,幾根木棍撐起來,圍上氈子,住一晚上,第二天再拆掉。

  “羊有100多隻,小羊羔已經生了50多隻了。”努爾古麗說。這幾年生活越來越好了,家裡有50畝地,包給別人種了,還有10頭牛。去年收入有五六萬元。

  氈房裡有小冰箱,用太陽能電池。“許多地方都有手機信號,生活方便多了。爸爸他們那時候是不可能想象的。”賽力克說。

  “現在牧民冬天大多數住在定居點。人畜都有保障。對草原,也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加強管理,採取了生態獎補、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小畜換大畜等辦法,防止過度放牧、草場退化。”汗德尕特鄉副鄉長張俊燕告訴記者。

  修通了新牧道,賈納別克·奴沙買提隻用兩天就從河溝冬窩子轉場過來了

  轉場是牧區特有的現象。新疆的草原多分布在山區,草場隨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呈帶狀和塊狀分布,加之四季溫差大,牧民們祖祖輩輩便形成了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轉移草場放牧的習慣。

  每年的4月中下旬開始,居住在新疆阿爾泰山下、額爾齊斯河畔的哈薩克族牧民就要春季轉場,這也是保羔護幼的重要階段,為了順利度過這個飼草匱乏期,必須進行“生命大遷徙”。據說,一年下來,有的牧民要轉場十來次。

  賈納別克·奴沙買提的接羔點在阿拉哈克鎮阿拉哈克村。200多隻大尾羊在山前啃著剛剛破土的青草。他們是兩天前從20多公裡外的河溝冬窩子轉過來的。“出來的時候,那邊還有雪。走了兩天,用了4隻駱駝,是借的爸爸的。”賈納別克說。

  “以前大轉場經常十來天。人和牲畜都受罪。羊的死亡率也高。現在有牧道,快多了,轉場也有幸福感了。” 賈納別克說。

  “在這裡大概要待一個月。5月初到中牧場,6月中旬到夏牧場。”賈納別克說,“孩子跟著走,到年齡就上學,寄宿制學校,條件都很好。”

  合理使用草場,阿勒泰草原植被綜合覆蓋面提高了5%

  “這個季節,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牧民轉場。”阿拉哈克鎮副鎮長巴裡恆別克·索裡坦說,“接羔是關鍵。我們有專人指導、服務。成活率基本都在90%以上。飼草料跟不上的,馬上送來。有些路遠的,還可以用汽車轉場。”

  保護草原,合理使用草場是新疆各級政府的重要使命。去年,阿勒泰市牲畜最高飼養量達92.13萬頭隻,年末牲畜存欄56萬余頭隻,出欄牲畜43.36萬頭隻,分別較上年增長10.5%、5.6%和17.7%。實施草原禁牧267萬畝、草畜平衡605萬畝,發放各類補助資金2591萬元,草原植被綜合覆蓋面提高了5%﹔連續3年實施河谷生態淹灌,淹灌面積達98%以上。

  “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我們牢固堅持的發展理念。我們將保護好一山一水,讓它能世世代代持續利用。”阿勒泰市委書記王仕斌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8日 15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