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霧山 為黃土高原留下自然“本底”

連日的小雨,將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雲霧山洗刷得格外清爽。驅車行駛在貫穿保護區的固寨公路上,道路兩側的坡地,長芒草、甘青針茅、大羽茅等野生草本植物已經返青,透過防護網,偶爾還能看到一兩隻環頸雉。
“雲霧山代表著黃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特征和原有的自然風貌,是黃土高原半干旱區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本底’,也是研究黃土高原半干旱區典型草原生態系統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的天然寶庫,具有重要的保護、科研、生態等多重價值。”在寧夏固原雲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事科研30多年的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教授程積民說。
5月22日至23日,記者隨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專家來到雲霧山。這是我國建立最早的8個草地類自然保護區之一,發展至今總面積已超6660公頃,目前,全國15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類型在該保護區均有分布。
植被蓋度從不足30%提高到95%以上,生物多樣性大幅增加
“目前,保護區已具備牧草種質資源基因庫、科研試驗示范、教學、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環境意識普及地等功能,是我國西部生態脆弱區植被恢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樣板,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研究平台。”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姬秀雲說。
據介紹,自1982年建立保護區以來,這裡的植被蓋度由平均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95%以上,產草量提高了四五倍﹔植物由保護前的68種增加到313種﹔脊椎動物從不足30種增加到113種﹔昆虫綱昆虫也由116種增加到316種。
植被的恢復和增加,促進雲霧山草地生態系統步入了良性循環,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監測數據顯示,保護區內年平均降雨量比原來提高了35毫米,土壤表面的侵蝕模數由每平方公裡5000噸減少到2000噸,地表徑流減少85.6%。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探索以保護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前年,我與保護區簽訂協議,義務看管7000畝草原。管委會免費提供草籽、割草機,還幫我貸款1萬元買了10隻母羊,指導種草養殖,當年就增收3000多元呢。”在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斜壕村,正在承包梯田裡為出苗10多厘米的胡麻苗打藥的村民海恆東,停下手裡的活樂呵呵地說。他身后的大山便是雲霧山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
據介紹,2014年,保護區引進了“草原協議保護”項目,以劃定草原協議保護地、補貼農機具、提供優良草籽、指導示范戶種植牧草、兌現保護資金、發放小額貸款等形式,引入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區管理,探索著帶動保護區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目前,已建立協議保護示范戶32家,協議保護示范黨組織1家,累計建立草原協議保護地639.04公頃。
“我們始終把資源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重點突出科學研究與生態監測,並長期堅持社區共建。”姬秀雲說,保護區積極幫助周邊群眾解決飼草來源、改善基本生產條件、發展經濟,成功走出了一條共同保護、共同建設、共同發展的路子。與此同時,保護區堅持開展生態監測,積累了豐富的基礎性研究資料,為寧夏率先在全國實行禁牧封育提供了科學依據。
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仍是最大挑戰
“人們對草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復雜性認識不到位,草原分布的地形地貌類型、氣候、經濟、文化等差異大,單一的制度或者技術難以適應草原的建設,如果以有限的知識急切地推進某些干預措施,也會加劇草原生態的惡化和物種多樣性破壞。”程積民說。
草原生態系統恢復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城市建設、工農業開發、道路發展等人類活動。草原及周邊生物的棲息環境受到破壞,限制和影響了昆虫、鳥類及爬行動物等棲息和活動路線,進而破壞了物種的生存、遷移和繁衍。
姬秀雲坦言,由於周邊群眾對自然資源保護的認識不到位,保護與利用之間還存在矛盾,這是雲霧山自然保護區面臨的最大挑戰。
“繼續完善草原生態補獎政策、西部生態脆弱地區治理政策,積極推進重大水源保護區的政策支持力度,擴大風沙源治理范圍,積極發展草牧業,大力發展人工草場建設,走保護與發展高水平、高產出的現代草產業並重之路,應當行之有效。”黑龍江草原監理總站站長張鵬詠建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