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從廢酸四處淌到“水塘現魚游”

2016年05月27日07:58 | 來源:中國環境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廢酸四處淌到“水塘現魚游”

  

  巨幅塑料布隨意鋪展在門前,上面放好打碎的石英砂、澆上鹽酸,再覆蓋一層塑料布。放置半個月后,用清水洗去鹽酸,乳白晶透的石英砂顆粒經過挑揀,就能賣出好價錢……在被稱為“中國水晶之都”的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干了20多年石英加工的王恆芹一邊比劃,一邊給記者講述著過去酸洗石英砂的場景。

  東海縣硅資源豐富,石英儲量約3億噸,儲量和質量均居全國之首。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需求擴大,石英加工逐漸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2008年前后以小企業和家庭作坊為主的硅工業企業在東海“遍地開花”。從挖出來的淺紅色石英石到處理后的乳白色石英砂,中間需要用鹽酸浸泡去除鐵、鋁等雜質。然而,酸洗石英砂聽上去簡單的操作,背后卻深埋著隱患。

  粗放無序開發危害環境

  “用的都是劣質廢酸,味道很刺鼻,酸洗廢水直接淌進水溝、滲進地裡。”當地人告訴記者。通過一組資料照,記者看到成片黑褐色泥濘的土地,等待酸洗的石英砂堆成小山,一條條黑色的塑料碎塊夾雜在土裡,應是被鹽酸腐蝕留下的殘余。

  據了解,成品石英砂在當地光伏產業材料基地能賣到每噸600元~700元。石英加工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可每當提起家家戶戶分散酸洗石英砂的時代,連從事石英加工的尹成啟也搖頭。他回憶說:“那時候河水變黑了,老遠就能聞到臭味,地裡也長不出庄稼。”

  “小企業是原料簡單初加工,附加值低。”在王恆芹看來,粗放無序的開發使優質硅資源日益減少,而酸洗石英砂排放的廢水對當地生態危害更甚。

  2011年前后,東海縣酸洗石英砂企業有243家。小企業投入少、技術含量低,絕大部分沒有污水處理設施,酸洗廢水直接排放入河或下滲進土地,分散生產使得監管難度更大。“東海縣正處於連雲港飲用水水源地薔薇河上游,這樣繼續排污對連雲港100多萬人的飲用水水源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東海縣環保局副局長居亞東說:“必須痛下決心,不能不根治了。”

  “集中進區”加強管理

  從最初的“關閉、搬遷、限改”到后來的“控電、控酸、實施源頭控制”,2011年,東海縣按照“有堵有疏”的思路,在房山、安峰、駝峰、曲陽等鄉鎮建成了10個石英砂酸洗集中區。由鄉鎮政府負責,讓酸洗石英砂企業“集中進區”,實行工廠化管理,實現酸洗廢水一個出口、統一達標排放。

  集中區裡,水泥澆筑的酸洗池不僅做了防滲、防腐處理,還把過去的露天酸洗改造成封閉式的酸洗池。配套的專用清洗池將廢水集中並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統一回收處理再排放,酸鹼度、氟離子分析儀等在線監控數據與環保局實時聯網。

  尹成啟經營著自己的中源石英加工廠,同時也成為房山鎮芝麻酸洗石英砂集中區負責人。“現在,企業把原材料打成石英砂,送來集中區酸洗,清洗干淨再拉走,省事也環保。”

  據介紹,每個集中區負責人都在環保局簽了責任狀,集中區裡一旦出現污染,區內所有企業一律停產。尹成啟說,通過這種約束,酸洗企業也加強了自身管理。

  購酸需要審批核准

  目前,東海縣10個集中區裡已有300多家企業,每個集中區每年具備3萬噸~5萬噸石英砂的酸洗能力。為加強控制同時保証用酸質量,集中區購酸需由園區負責人統一到環保部門辦理用酸審批,公安部門根據環保局出具的用酸審批單核准運輸路徑。

  規范了酸洗流程,進入集中區的企業成本會不會增加?王恆芹算了一筆賬:分散經營時,每戶每年需要約500噸鹽酸,每噸價格300元~500元,用酸多、質量參差不齊。現在每個集中區每年鹽酸用量2000噸,集中處理用酸量比以前減少2/3,統一由當地化工廠提供合格鹽酸,商戶隻需支付運費,省下的錢正好用於支付第三方廢水處理費。

  從2015年4月開始,王恆芹有了另一個身份——東海縣酸洗石英砂協會會長。“作為行業自律組織,協會組織集中區負責人每個月開一次交流會,也組織大家互相學習檢查。”王恆芹說。

  記者日前來到東海縣時,當地百姓告訴記者,現在酸洗廢水污染沒有了,以前那個“門前水塘現魚游”的家鄉回來了。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