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河北平泉:描繪生態發展“綠色畫卷”

龐鳳芝 史自強
2016年06月06日08: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平泉縣桲欏樹社區。
  資料圖片

  在河北平泉縣,食用菌、航空科技等綠色產業正強勢崛起,一股生態建設、轉型升級的浪潮正在加快涌動,一幅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的“綠色畫卷”正徐徐鋪展。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作為京津水源涵養地,平泉縣始終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以綠色理念為引領,綠色產業為導向,將良好的生態激活為生產力,初步形成了“經濟與生態齊飛,發展與環境共贏”的良性格局。通過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不僅讓48萬平泉人享受到了“生態紅利”,還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創造了福利。

  用綠水青山構建京津綠色屏障

  “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機遇,作為環京津地區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平泉更加堅定了走綠色崛起之路的決心和信心。我們寧可犧牲一些發展速度,也要守住良好的生態環境,著力打造好保護首都生態安全的核心屏障,讓百姓在天藍、地綠、水清、土淨的優美環境中過上富裕殷實的小康生活。”平泉縣縣委書記董正國說。

  從“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到“不管金山銀山,有污染不進平泉”﹔從“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平泉的環境理念不斷升華。近年來,全縣通過實施造林增綠、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守住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生態優勢。

  全縣通過推進環首都地區經濟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等項目建設,林地面積達到28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7.8%,成為華北地區最綠的縣份之一。實施小流域治理14平方公裡,建設水源與節水灌溉工程95處。加強水環境治理,落實“河長制”,加強瀑河、老哈河、西河等水源地保護,推進京津生態水源保護林工程。加快鴿子洞水電站、引哈入瀑等工程建設,充分利用瀑河、西河兩條水系,形成“雙水繞城”之勢。加快生態綠廊、綠地、綠林建設,初步實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態格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38%,建成了點、線、面結合的“生態型、山水型、宜居型、文化型”園林格局,成為“滿城綠樹滿城花”的國家級園林縣城。

  鳥語花香、綠草茵茵、空氣清新、水波蕩漾,市民們徜徉在公園裡舒適愜意,享受著自然的美景。

  “綠地多了,環境好了,現在的變化真是太大了,我們就和城裡人一個樣。”說起現在的生活,家住桲欏樹社區的康翠玲一臉幸福。嶄新的水泥村道交錯縱橫,干淨整潔的庭院賞心悅目,別具特色的新民居拔地而起,房前院后種滿果樹花草……美麗如畫的鄉村在平泉隨處可見。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近年來,平泉以中心村建設為重點,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打造出一個個“升級版”的村庄。目前,4個鄉鎮跨入國家級生態鄉鎮行列,7個鄉鎮躋身省級環境優美城鎮,22個村成為國家或省級生態村。

  如何讓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平泉一方面堅持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嚴把項目審批關,凡是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標准的一律不得審批,寧缺毋濫。對合法採礦管理實行硬規定、對違法採礦打擊實行硬手腕、對污染不達標企業實行硬拳頭的“三硬”治理,強力推進對礦山、化工、活性炭、供熱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節能減排,責令達不到排放標准的26家中小企業退出市場,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用生態效益構筑實現可持續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平泉最寶貴的資源,最亮麗的名片,是平泉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和后發趕超的最大潛力,也是最大、最長遠的經濟利益。

  “圍繞綠色發展理念,對於縣域經濟發展來說,就是發展綠色產業。就平泉而言,從裡子上要發展山杏、食用菌、活性炭等循環經濟,延長、加粗產業鏈條、吃干榨淨﹔在面子上要加快發展林果產業,追求長遠利益。這樣才能在綠色發展的同時,著力解決貧困的問題,實現利綠兼得。”平泉縣縣長曹佐金說。

  在承德華淨活性炭有限公司,車間工人們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們用杏仁加工成杏仁油,用杏殼加工成活性炭及開發活性炭工藝品,用杏殼發電、產生肥料和余熱。一顆顆小小的山杏在這裡被“吃干榨淨”,一年帶來2億多元的收入。近年來,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果殼活性炭生產企業。

  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平泉在保持生態優勢的同時,不斷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產業,探索實施了不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為代價的特色產業體系,進一步做大做強食用菌、設施園藝等生態產業,不斷加粗、延長食用菌、玉米、秸稈、山杏、工業廢棄物五大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不僅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走上了持續健康的發展道路,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豐收”。同時,把經濟林建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程,與發展食用菌、林板家具、山杏等產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速生楊、刺槐等優勢品種,全縣綠化造林連續多年以7萬畝的速度遞增,林果基地面積為34.6萬畝,產值達3.7億元,全縣農民人均果品收入1583元,佔農民人均收入的19.3%。

  如今,平泉初步建成了食用菌、設施菜、林果等10畝以上農業園區2455個,園區農產品年產值達74.1億元,10萬余農民端上了“綠飯碗”,提供給全縣農民的人均純收入7000元以上,佔總收入的70%。一座座荒山盡披綠裝,成了農民致富的“聚寶盆”。

  同時,平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通用航空、新能源、鄉村旅游等生態產業,為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積蓄動能。去年,僅旅游收入就實現7.4億元。

  “綠色數據”背后,是多年的“綠色實踐”。平泉以生態為底色,繪就了一幅“綠色畫卷”,亮出了省級環保模范城、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優秀生態示范區、中國綠色名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一系列燙金名片,提振了城市精氣神,更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放眼“十三五”,平泉正通過良好的“生態引力”,吸引京津高端生產要素和優質資源,搶佔區域發展制高點,努力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06日 13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