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淄博莪庄村31畝土地“撂荒”近5年,輪作休耕既保生態又養地力

給疲憊的耕地放個假(美麗中國·調查)

本報記者 卞民德
2016年06月08日08: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休耕中的土地野草叢生。
  閆盛霆攝

  核心閱讀

  山東淄博市寨裡鎮莪庄村31畝上好的耕地,從2011年至今一直撂“荒”,還每年投入人力物力“縱容”野草瘋長。“人累了,得不到休息,工作效率就會下降。土地也是一樣,長年累月耕作,除草劑、化肥、農藥等對土壤傷害嚴重,種出來的庄稼就是不如以前的好吃。”村支書這樣認為。

    

  老話說,人懶地荒。在庄稼人眼裡,土地就是“命根子”。若是誰家的地裡長了草,少不得被街坊四鄰笑話。

  可偏偏有一件怪事。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寨裡鎮莪庄村,一些大家公認的勤快人,竟然讓土地撂了“荒”。上好的31畝耕地,從2011年至今,一“荒”就近5年,任憑野草肆意瘋長。

  說起這事,村黨支部書記肖長金嘴角帶笑:荒著,是給“疲憊”的土地“放個假”,裡邊道道多著哩。

  為了搞富硒蔬菜種植,村裡讓31畝最好的耕地“撂荒”長草

  莪庄村不算大,人口1560人,耕地1200畝。

  擱在十幾年前,地裡邊出產的東西,村民們根本看不上。那時候,光莪庄村就有10口煤井,大多數村民都以煤為生。各家的自留地,一年四季只是種點小麥玉米,純利潤不過四五百元。

  然而,“到2004年,村裡的煤井、磚瓦廠全部關停。村民們也不以種地為主,都到外邊打工。”肖長金坦言,當時沒有人知道,莪庄村的土地裡竟然還藏著別的“寶貝”。

  這種鮮為人知的“寶貝”,讓莪庄村的鄉親世代健康長壽。據統計,目前整個莪庄村80歲以上的老人有86人。這些老人不僅腿腳利索,還能做些輕便的體力活。

  “寶貝”的神秘面紗,10余年前終於被揭開。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中國疾控中心的專家,通過科學研究找到了答案。原來,莪庄村周邊數千畝土地,都富含硒元素。

  “專家跟我說,你們這裡可是塊寶地,搞富硒蔬菜種植,絕對是好路子。”走南闖北的肖長金,敏銳地意識到了裡邊的商機。淄川長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淄博光大農業有限公司隨之成立,並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了300畝土地。

  但是,由於以往施用農藥化肥,土地大多板結,養分流失。要想種大棚蔬菜,最起碼要歇兩年。其中的31畝土地,因為比其它富硒地土質好、土層厚,讓肖長金萌發了新念頭——不妨讓它多“休養”幾年。

  就這樣,從2011年開始,其它的200多畝土地上,陸續建起30余個蔬菜大棚。唯有這31畝土地,近5年來一直“荒”在那裡。

  休耕近5年投入15萬元,通過自然腐熟提高土壤的有機質

  雖說地裡邊隻長草,一年到頭不耕不種,可一算賬,才發現錢並沒少花。

  首先,流轉的費用,一畝地一年1000元,31畝地一年就是3.1萬元。近5年算起來,總額將近13萬元。

  其次,休耕並非不管不問,管理也花錢。為了養肥地力,每年春天,長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都會組織人力、機械,把長出的雜草全部燒掉。草木灰混雜著農家肥,用大型拖拉機深鬆,通過自然腐熟來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各種投入加起來,一年也得3000多元。

  “粗略算算,這些年下來,總投入已經有15萬元,產出卻是一分錢也沒有。”肖長金說,這樣的反常之舉引起不少質疑,他因此沒少挨罵,“有的說我是‘敗家子’,這麼好的地長年荒著,就算是再有錢,也不能‘燒包’地不過日子。”

  冷嘲熱諷,肖長金不為所動。國內不少大專院所和農業區,肖長金都去參觀過。生態高效農業對傳統農業的顛覆,讓他從心底裡服氣。休耕投入的這些錢,在肖長金看來一點都不虧。

  “人累了,得不到休息,工作效率就會下降。土地也是一樣,長年累月耕作,除草劑、化肥、農藥等對土壤傷害嚴重,種出來的庄稼就是不如以前的好吃。”肖長金不斷向村民和社員灌輸這樣的理念,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

  持續不斷地投入,肖長金也有其它目的。過去幾年間,莪庄村的土壤曾進行過5次檢測。分析發現,硒元素的含量一直沒變。肖長金很想知道,如果讓這31畝土地多“休息”幾年,土壤裡邊的硒元素含量會不會有所增加。不過,肖長金心裡也明白,最有說服力的,還得是休耕后的效益。

  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讓休耕輪作有了可能性

  再過個把月,31畝土地將結束“休養”。按照長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計劃,這裡將建設6個蔬菜大棚。

  肖長金盤算著,這6個大棚裡產出的蔬菜,賣價絕對不能低,事實上也不會低,“比如西紅柿。市場上平時一般的西紅柿每斤一兩塊錢,富硒的能賣到10塊錢。休耕的土地上出產的西紅柿,爭取賣到15塊錢一斤。”

  這份自信,不僅源於休耕的土地會更加肥沃,也源於種植理念的變化。長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蔬菜,為了讓土壤得到更好的休養,一般都是提前一個月拔秧,化肥、農藥基本不用。由此而來的,是產量比同等規模的大棚要少近一半,但蔬菜的品質得以保証。

  “我們的定位是富硒蔬菜,銷售基本是以大企業、中高端消費群體團購為主,所以對產品的要求非常高。”肖長金認為,必須放棄“竭澤而漁”式的生產方式,讓土壤的養分充分釋放,才能換來高效益。

  除了休耕,長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所有蔬菜大棚,都採用輪作的方式。如果這一季種了辣椒,下一季就會種植黃瓜或茄子等蔬菜。這樣做,目的是讓每個大棚有序更替,盡可能幫助土地恢復肥力。

  更重要的是,隨著規模化生產的實現,土地休耕也有了可操作性。而在傳統的分散種植模式下,每家每戶隻有幾畝土地,即使部分休耕,整個家庭的收入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實現了規模經營,情況就大不相同,這31畝土地休耕幾年,其它的土地還能不斷產生效益,可以彌補部分損失。”淄博光大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蒲春雷認為,現代農業的關鍵,是要算大賬、算長遠賬。

   

  記者手記

  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

  自小生長於鄉野,對輪作休耕並不陌生。凡是接觸過的農民,也多明白歇地的意義。但實踐起來,確實不易。

  一難,在於生計。我國農村地區普遍人多地少,孩子上學、日常開銷乃至看病就醫,全靠這三五畝地。甭說三五年,哪怕歇上一年半載,一家人就會有餓肚子的危險。於是,農民隻好依賴農藥化肥,維持地力,希望年年有好收成。二難,在於效益。按照過去的種植結構,產出效益本來就低。如果採取休耕輪作的方式,不僅要承受損失,而且很難換來更高的收益。甚至可以說,損失可能遠遠大於所得。

  現如今,情況已有不同。比如,莪庄村的31畝土地能“休息”近5年,主要歸功於規模化經營。就如肖長金所說,那31畝地的損失,另外200多畝地可以分擔。這樣,不僅暫時的損失可以承擔得起,而且復耕后很快就可以賺回來。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農民對土地依存度在降低。莪庄村多數農民進城務工,讓規模化集約經營成為可能。如果農民還是禁錮在土地上,輪作休耕就缺少了重要的前置條件。

  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要在部分地區探索實行“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莪庄村的實踐告訴我們,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的順利推進,還得依靠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讓“輪作休耕=更高效益”形成良性互動。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08日 16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