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漁還濕9.2萬畝基礎上,今年再對2萬畝還濕土地進行生態修復
洪澤湖 漁民不跟魚鳥爭食

![]() |
初夏的洪澤湖濕地水豐草美。 |
![]() |
在樹上嬉戲的白鷺幼鳥。 |
船尖破開水面,在洪澤湖上緩緩而行。站在船頭眺望,視野中遍布綠色的水生植物,迎面吹來的風帶有濕潤的清香。
“看!那隻一閃而過的就是白鷺。”江蘇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鄢化雨手指遠方對記者說,“要是你們冬季到湖邊走走,能在水面上看到一群黑壓壓的越冬候鳥。隨著濕地環境的不斷改善,很多候鳥甚至不再將洪澤湖當作‘中轉站’,而是以此為棲息地。”
有人拍到86隻東方白鸛,這是近30年來從未見過的
位於江蘇省泗洪縣的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近75萬畝,是我國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典型代表,承擔著濕地生態、國家珍稀野生動植物、魚類產卵場的保護職能。
據鄢化雨介紹,目前保護區內有各種植物534種、浮游底棲動物152種、魚類68種、鳥類14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等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小天鵝、鴛鴦、短耳鸮等12種。
去年11月,有人拍到了86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這是近30年來都沒在洪澤湖出現過的場面。
此外,長期以來,洪澤湖濕地在調節氣候、淨化水體、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保障南水北調東線送水水質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退漁還濕,逐漸恢復了“淮水千裡過洪澤,連天荷花施粉出”的美景
如今秀美的洪澤湖濕地也曾經歷過大量養殖破壞水面、亂捕濫撈頻發的年代,后來隨著相關部門重視,退漁還濕得到落實,才恢復了“淮水千裡過洪澤,連天荷花施粉出”的美景。
“那時候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養殖圍網,還有不少亂捕濫撈的。水面上橫七豎八的網格,使鳥兒根本不願意也不能在這裡棲息。養殖的螃蟹、龍蝦等雜食性動物幾乎吃光了水草,破壞了整個濕地的生態平衡。”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組來到這裡時,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科研監測科科長李愛民,對十幾年前的情形仍記憶猶新。
為改善環境,保護濕地,2004年,洪澤湖開始退漁還濕。截至目前,共完成退漁還濕、生態修復面積9.2萬畝,安置漁民1600余人。與此同時,政府嚴厲打擊各種破壞自然資源的違法行為,2015年查處亂捕濫撈等違法案件50余人次,查處買賣野生動物案件36起,清除地籠等捕魚工具5000余件。
經過治理,洪澤湖水質明顯改善。濕地內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顯著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各類水生植物是天然的水質淨化器,能吸附轉化有機物重金屬,它們的恢復,讓濕地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據李愛民介紹,現在洪澤湖一年能迎來30萬隻候鳥。
“今年洪澤湖濕地計劃完成退漁還濕、生態修復2萬畝。”鄢化雨說,在打擊濫捕偷獵和破壞濕地生態資源等違法行為的同時,洪澤湖保護區會繼續提升生態旅游品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旅游。
生態補償、社區共建,人們不再跟大自然爭資源
“劃了生態保護紅線,還要落到實處。保護區隻有‘區’不是真正的保護,還要有具體的保護辦法。應該鼓勵老百姓參與環保,實現生態和民生的雙贏。”全國人大環資委調研室巡視員何嘉平說。
段廣軍是記者所乘船隻的船長,今年58歲,是位“老養殖戶”,從1997年就開始在距洪澤湖五公裡的鎮上養殖螃蟹。1999年11月,他來到保護區從事巡護、接待和開船的工作。
“我剛來的時候,這片湖裡都是螃蟹塘,被一格格地圍起來。還有好多逮魚、捕獵的漁民。”段廣軍回憶道,“后來保護區開始退漁還濕,變化特別大,對洪澤湖的生態環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我們這些老養殖戶都覺得,濕地保護太重要了。再不保護,濕地就會失去生命力,大自然也會失去它原本的美。”
養殖戶觀念的轉變,離不開保護區推行的一系列舉措。李愛民告訴記者:“除了每畝1500元的生態補償,我們還跟沿湖居民簽訂了社區共建共管協議,循序漸進退漁還濕,發展生態產業和旅游業。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要讓百姓得實惠,老百姓不用再跟大自然爭資源,反而能用保護資源的方式獲利。”
據介紹,洪澤湖是過水性湖泊,每年漲水時,正好是螃蟹繁殖的季節。如果上游來的水質量差,就會影響繁殖。如果水太大,一夜之間螃蟹就可能被沖沒了,養殖戶會顆粒無收﹔而如果干旱、水位太低,養殖收入也會受影響。“以前漁民們靠天靠水吃飯,風險很大,現在發展了生態產業,能降低風險,實現穩定增收。”李愛民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3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