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三亞補山記(美麗中國·調查)

本報記者 丁 汀
2016年06月20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礦山修復前后對比。
  邢玉庭攝

  核心閱讀

  海南省三亞市抱坡嶺,是一座被“啃了一半”的山。多年來,由於過度採礦,東邊的山嶺完全被削平。三亞市在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中,將受損礦山恢復作為重點,抱坡嶺成為首批山體修復試點之一。經過一年多努力,“啃了一半”的石頭山豐滿了,變綠了。

  

  抱坡嶺,在三亞當地被老百姓稱為“啃了一半”的山。

  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啃的?有人告訴記者,從上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了。直到2005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將當時山腳下的華盛水泥廠搬走為止,在人們的記憶中,這裡都坐落著不同的水泥廠。幾十年過去了,東邊的山嶺已被削平,裸露出來的岩壁被太陽一晒,滾燙滾燙的。

  201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給海南省政府正式發函,原則同意將三亞列為全國首個“城市修補、生態修復”試點城市。三亞開始對山海河等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修復,抱坡嶺成為首批山體修復試點之一。一年多過去了,人們發現,“啃了一半”的石頭山豐滿了,變綠了。這山,是怎麼補起來的?

  山該不該補

  無法自我修復,易引發地質災害,“現在不補將來吃苦”

  “破壞了幾十年的山體,並不是說補就補的。”三亞市副市長李勁鬆說:“我們在啟動抱坡嶺修復項目之前,進行了充分論証。當時說法很多,人們的問題集中在該不該補上。”

  項目開始前,有人提出山體的破壞是歷史形成的,修復非一日之功,且需要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進行大量投入,付出多、收效慢,“是愚公才干的活兒”,不值得。

  經過綜合考慮,三亞市政府還是決定要補山。“這山不補不行。一來裸露的石灰岩容易風化,在台風多發地區易引發地質災害﹔二來破壞嚴重,自我修復能力幾乎完全喪失。最重要的是,三亞的山海河構成特有的熱帶生態環境,是統一整體,如果任由山體損壞而不加修補,可能對整體環境產生影響。現在不補將來更加吃苦。”李勁鬆說。

  2015年,三亞正式啟動抱坡嶺廢棄石灰岩礦山治理恢復工程項目。截至目前,整個工程山體施工已形成表面積約12萬平方米,綠化面積約11.5萬平方米,完成總量的95.8%。土石方量約25.2萬立方米,超出設計土石方量約16萬立方米﹔各斷面均達到設計基本邊坡,形成20級退台。已完成投資4500多萬元,較預計同期投資減少近30%。

  同時,三亞還對境內受損礦山進行全面摸底。據調查,三亞市境內廢棄建筑用黏土礦和花崗岩石料礦約50處,主要分布在市區周邊、高速鐵路和城區主干道兩旁,總面積約639025平方米。

  “對海南來說,生態建設就是生命建設。”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說。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張琦認為,“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熱帶濱海旅游城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對於三亞來說,生態修復就是生命修復。”

  2016年,三亞對14個山體修復項目進行立項,計劃修復22個受損山體,主要集中在抱坡嶺、半嶺溫泉、頌和水庫周圍,預計修復受損面積約29萬平方米,計劃投資約1.47億元。8—10月將陸續進場施工,項目平均工期約8個月。

  誰來補、怎麼補

  政府企業共同出資,幫生態自我修復

  補山不僅是復綠,與后者相比,前者投入要大得多。據測算,僅抱坡嶺修復就需要投資近6000萬元。破壞了幾十年的山,修復起來誰買單?

  三亞市林業局局長朱傳華介紹,經過多次協商,最后決定修復資金由三亞市政府和三亞華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政府投資2/3,企業投資1/3並墊資代建。

  受損山體應該怎麼修補?海南大學生態學教授楊小波介紹,目前山體生態修復主要採取三種方式:山體破壞不算嚴重的地區,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修補。如果山體確實被破壞,但土壤不很貧瘠,用退台填土的方式進行修復。如果破壞嚴重,土壤大量流失,通過V形槽填土種灌木和草本植物幫助山體修復。

  朱傳華說,抱坡嶺屬於破壞嚴重的山體,受損面積逾6萬平方米,且受損山體水土涵養能力幾乎喪失。三亞又屬於台風多發地區,雨季多風,旱季缺水,大面積V形槽填土不易成功。因此,抱坡嶺修復主要採用人工退台填土的方式。在修復中,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用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的話說,就是盡量減少人工干預,讓自然做工。

  三亞華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相關項目負責人邢玉庭告訴記者,項目重點放在山體安全、植物本土化和山體海綿化蓄水等方面。山體修復材料根據未損壞山體的地質結構進行選擇,盡量保持一致,增加穩定性﹔項目結束后,地質災害觀測需要持續1—2年。植被選擇上,草本植物以本地生雜草為主,灌木原則上用附近未被損壞的山體灌木剪枝插枝,喬木多採用小葉榕等本地常見樹種和耐旱、耐貧瘠的本地常綠闊葉樹種。2—3年后,就可任這些植物生長,待山體逐漸恢復自我修復能力。

  朱傳華介紹,施工中每一級人工台階都注意中間高、兩邊低,外緣高,內部低,便於匯集雨水。待山體穩定后,會在台階合適位置埋入玻璃鋼儲水罐收集雨水。在干旱季節,可用蓄積雨水澆灌下一級台階植被。

  防止新的“人為啃山”

  多規合一劃定紅線,地方立法保護山體

  楊小波認為,山體修復可以起到涵養水源、增加生物多樣性、淨化環境等作用。

  修復過后,預防“人為啃山”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2015年,中央確定在海南以省域為單位開展“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工作。“這既是中央交給海南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和‘改革試驗田’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海南省省長劉賜貴說。

  在海南省域開展“多規合一”工作中,三亞確定生態紅線區用地面積約佔全市陸域面積的44.7%。其中北部山體林地、水源地、近海自然資源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劃入生態紅線區進行嚴格保護。

  5月17日,《三亞市山體保護條例(草案)》報三亞市人大審議,《條例》草案提出,在山體本體線范圍內,隻能開展經依法批准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各種類型的國家公園及其配套工程設施﹔確需建設的市政公用設施、水利工程設施和軍事設施﹔保護山體的工程設施。

  防止“人為啃山”,還有一些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楊小波說,目前對於生態破壞較為常見的處罰方法是罰款。但生態的破壞,有時是超出經濟效益范圍的。對此,有些國家採取了誰破壞誰恢復的辦法,生態恢復的面積要數倍於破壞面積,由專業機構進行評估,否則,就會面臨刑責。這種辦法,對於防止山體破壞來說,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0日 15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