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甘肅張掖10年恢復濕地4.09萬公頃 

本報記者 曹樹林 柴秋實
2016年07月15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城郊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與遠處的雪山相映成趣。

  濕地裡棲息的天鵝。

  工作人員在監測植物固定樣地。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在保護區的數量穩定增長。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湖風微涼,走進一人多高的翠綠蘆葦蕩中,布谷、喜鵲、鸕鹚……鳥兒們啁啾咿呀地鳴囀,伴著蟬鳴,在耳邊纏綿。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就是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河西走廊大漠千裡的戈壁灘深處,守護著我國西北內陸河流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也是以黑鸛為代表的濕地珍禽和鳥類遷徙重要通道和棲息地。去年11月,該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經過10年治理和生態修復,張掖境域內濕地面積增加了4.09萬公頃。

  西北地區自然保護區網絡的重要節點,生活著28種珍稀瀕危動物

  “今年,我們在保護區發現了500多隻黑鸛。”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周全民告訴記者,黑鸛在全球也不過2000多隻,珍稀程度並不亞於大熊貓,近幾年黑鸛在保護區的種群數量穩定在300隻以上。

  依賴於國內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河道所經之處,連片的濕地孕育其中。這道涵養水源的生態安全屏障,也在全力阻擋著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佔地4.1萬公頃的黑河濕地,處於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帶,是我國西北地區自然保護區網絡的重要節點。

  黑河濕地位於黑河中游,屬西北荒漠地區典型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生物多樣性豐富。這裡也是全球8條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中亞通道的中轉站和停歇地。多年觀測顯示,在黑河濕地棲息的豆雁、灰鶴、灰雁和普通鸕鹚等鳥類數量,均佔到了東亞種群總量的5%以上。在縱橫交錯的沼澤草甸間,分布有28種珍稀瀕危動物。今年4月,有專家在濕地內意外發現一隻大紅鸛(火烈鳥)在河中悠然覓食。而據記載,火烈鳥在我國並無分布。

  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家園,臭水溝上建起了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博物館中,一片仿真的蘆葦叢裡,尚薇作為講解員,正在為參觀的小朋友們介紹濕地常見的鳥類。

  尚薇說,要是在幾年前讓她到這裡工作,她會斷然拒絕。因為在六七年前,這裡還是張掖城北的臭水溝,垃圾堆積如山,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如今這裡改造為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據介紹,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所在的甘州區,因為黑河濕地的修復,大氣平均濕度上升了3%,這在年降水量不足160毫米的張掖,十分難得。

  “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家園。”張掖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修復“一湖山光、半城蘆葦”的美景,張掖市投資10多億元,爭取到甘肅黑河流域中游濕地恢復與治理、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和資金補助等項目17項。為保護濕地多樣性和鳥類的棲息環境,張掖建立了重點濕地保護點9個,封灘育草9000畝、疏浚水系37.6公裡。

  “張掖境域內濕地面積由10年前的21.04萬公頃增加到如今的25.13萬公頃,增加了4.09萬公頃。在全球濕地逐漸退化的趨勢下,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黑河濕地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閻好斌說。

  濕地保護的關鍵是水——有水就是綠洲,沒水就是沙漠

  其實,黑河濕地的保護工作,始終離不開的關鍵因素還是“水”。張掖人很清楚,這裡有水就是綠洲,沒水就是沙漠。

  “但是,現在濕地水循環卻處於負平衡的狀態,尤其是到了黑河每年全線閉口、集中下泄的階段,黑河對周邊濕地的地下潛流側向補給和地表水補給嚴重不足。”周全民告訴記者,目前濕地地下水位總體呈現出下降趨勢,可能會加速綠洲外圍尤其是北部荒漠區的防護林及植被退化,外圍濕地被沙化侵蝕。

  在高台縣碧波蕩漾的大湖灣畔,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面對眼前的玉米地,無奈地告訴記者:“在濕地保護區內種玉米,即使產量再低,也很難讓周邊的農戶放棄這種農耕方式。”

  退耕還濕,也是黑河濕地保護工作的難點所在。

  “深處西北內陸的張掖,是傳統的農業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高台縣濕地局局長張漢軍告訴記者,因為一些歷史原因以及經濟利益的驅動,濕地周邊居民肆意改變天然濕地用途,或者在濕地區域進行農業活動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為加強濕地資源管護工作,張掖市一方面全力清退非法侵佔濕地的耕地,出台了《張掖市黑河流域濕地管理辦法》《關於加強張掖黑河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管理的通告》,還專門成立了濕地公安派出所,同時,對主動配合退耕還濕工作的農民,進行一定的生態補償,並根據其意願安置進城就業。近年來,保護區共退耕還濕3600畝。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15日 15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