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東海邊的“綠野仙蹤”

本報記者 蘇 藝
2016年08月01日07: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東海邊的“綠野仙蹤”

  嵊泗縣嵊山島的村落與山融為一體,成為“綠野仙蹤”。

  本報記者 蘇 藝攝

  海瀚、礁美、灘淨,背靠長三角腹地、面向東海的海島縣浙江嵊泗,世代蒙受大海的恩澤,也有過漁業資源衰退的陣痛。

  “以前海裡的魚啊貝啊特別多,不費勁兒就能撈上很多。”嵊泗縣田岙村村民洪永軍,曾是“漁老大”,見証了家鄉海洋環境的變化。近日,記者跟隨國家海洋局“海疆生態行”採訪組赴嵊泗採訪獲悉,得益於封礁育貝、游客限量等措施,這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唯一列島型國家風景名勝區更美了。

  島礁一度遭受野蠻採捕

  嵊泗有著廣闊的海域面積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有“一分島礁九分海”之說。

  然而,近些年,有些人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對島礁資源掠奪性採捕。嵊泗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杜軍介紹,“當時,不光是採集貝類,不少人直接把附著貝類的海藻、礁石徹底鏟走,部分貝藻類等資源遭受了嚴重破壞。”

  嵊山島一位工作人員指著島邊的海水說,“水下的很多魚、貝和藻類都要依靠著島礁才能生存繁衍。島礁受破壞,海洋生物鏈就受到威脅,最后遭殃的還是我們人類。”

  當地雖曾有一些保護,但由於缺乏相關法律法規支撐、專業執法力量不足等,島礁生態系統依然在受威脅。島礁資源管理保護,已經迫在眉睫。

  出台地方條例,為島礁保護提供政策依據

  為了大海、更為了自己,當地開始行動。

  其中,2012年7月,出台《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島礁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以及《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島礁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為嵊泗縣島礁資源管理、保護、利用等提供了政策依據。

  在嵊泗的海域上,記者見到裝有紅色喇叭的船隻。杜軍說,“這是島礁資源保護船,有不法行為,馬上通過大喇叭喊話。”

  目前,已建立起島礁資源保護聯席會議制度。主管單位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局負責定期開展巡島工作。“各鄉鎮都配了島礁資源保護船,壯大了巡護隊伍。”杜軍說。

  而在枸杞鄉,確定島礁養護管理的第一階段為封礁育貝期,除本鄉戶籍的村(居)民在潮間帶進行自給自足式採捕外,嚴禁任何人員以任何理由進行潛捕(底拖)等。一位工作人員說,“這也是無奈之舉,就為把破壞降到最低。”

  島礁,不僅要保護,還要進行人工魚礁建設和增殖放流。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據:從2004年開始,在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內共建成33座人工魚礁群,魚礁區建成后,生物量比投放前增加了10倍以上。

  事實証明,嵊泗縣制定的管理辦法和細則,得到了認可。近日,嵊泗所屬的舟山市正在啟動馬鞍列島與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的立法,從法律層面加強對兩個海洋特別保護區的保護與開發管理。

  遵守環境承載量,旅游以保護優先

  隨著對島礁、漁業資源的全方位保護,風景秀麗的嵊泗列島名氣越來越大。想到嵊泗大小島嶼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然而,賺錢的機會來了,卻對海島生態構成新的威脅。

  怎麼辦?嵊泗縣花鳥鄉選擇了“克制”——上島的游客實行限量、拒絕星級賓館和房地產開發。花鳥鄉鄉長王丹俊介紹,“考慮到環境承載量,來前游客需要‘定制’,每批控制在300人內,住民宿,3天2晚內充分放鬆,遠離喧囂。”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遠景介紹,“從2014年開始,在沿海啟動浙江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行動,對‘三無’漁船和‘絕戶網’開展專項執法。”陳遠景說,浙江省計劃到2020年,建成15個海洋保護區,力爭使浙江漁場漁業資源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並鼓勵漁民轉產。

  如今的洪永軍,已是漁家樂、海邊旅館的老板,每年有二三十萬的收入,他總是說,“環境好了,村裡人生活很舒坦。”

(責編:李楠樺、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