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堤防、基礎設施無大險情,無人因災死亡
太湖大水緣何無大災?

編者按:今年汛期不尋常,降雨多、汛情急,近400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特別是太湖,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水位高、歷時長,在防汛關鍵期更加牽動人心。得益於治太工程、合力抗洪、精細調度,太湖防汛無一人因災死亡。透過這場抗洪戰役,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今非昔比的防汛實力,也提醒我們任何時候不能存僥幸心理。
浩淼太湖恢復了平靜。回憶今年汛情,江蘇省蘇州市水利局局長王國榮舒了口氣:“水位超警58天,超保証水位1個月,揪心的日子終於扛過去了!”
入汛以來,暴雨一輪接一輪,太湖水位一路飆升:6月3日超警,7月3日超保証水位,13個水文站創歷史最高,到7月8日水位漲到4.87米,太湖流域發生1999年以來的最大洪水。
水漲水落,牽動著人們的神經。科學防抗,太湖“大考”交出滿意答卷:重要堤防、重要基礎設施無大險情,沒有人員因洪澇災害死亡,直接經濟損失75.3億元,佔流域GDP的0.12%,而同樣發生大洪水的1991年和1999年,分別佔到GDP的6.7%、1.6%。
大水緣何無大災?記者赴太湖一線探訪。
治太工程筑起“水上長城”,防洪心裡有底,水大人也不慌
在蘇州市吳江區東橋村,72歲的金文興踩著三輪車緩緩而來。問起1999年大水,老人一個勁搖頭:“那時候可不得了,水都淹到大腿了,村裡一片汪洋。”
“今年情況大不一樣。”他指著穿鎮而過的防浪牆說,“這是2001年建好的,同樣大水壓境,村民不再慌了!”
蘇州吳中區金庭鎮唐裡村鄭豪也有同樣感受:“這些年村裡都是搞旅游、辦企業的,1999年那場大水,可以說是‘沖走一個糧倉,淹掉一個錢庄’。如今有了環湖大堤,大家心裡踏實了。”
百姓生活秩序井然背后,離不開緊張有序的防汛抗洪。
太湖流域管理局防辦主任梅青說,太湖防汛好比“頭頂一盆水”,難在“易漲難消”。流域中間低、周邊高,且相對平緩,就像一個巨大的碟子,太湖長時間高水位,形勢異常嚴峻。
而長三角今非昔比,越來越淹不得、淹不起。金庭鎮副鎮長周永珍坦言,鎮上所在的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一個島,人口4.5萬,地區生產總值19.56億元。
汛情緊急。6月28日—7月3日,短短5天,太湖水位從4.18米漲至4.65米。台風“尼伯特”即將登陸,太湖可能出現風、雨、潮、高水位“四碰頭”。7月3日,太湖防總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
“蘇州啟動防汛Ⅱ級應急響應,但我們是按Ⅰ級執行,所有人員24小時在崗,搶險隊伍隨時待命。”王國榮說。
在金庭鎮,巡堤人員三人一組,對轄區100公裡大堤日夜巡查。周永珍說:“大堤長期浸泡,被不斷沖刷,一旦出現管涌、后方被掏空,這麼多水,真是不得了。”
抗洪考驗硬件。1991年大水之后,國家先后開展兩輪治太工程建設,11項骨干工程全面建成,筑起一道道“水上長城”。
“治太工程硬牌在握,讓我們防汛有了底氣。”王國榮篤定地說,環太湖大堤路堤一體,再加上長江江堤、望虞河東岸、太浦河北岸、澱山湖大堤,5條控制線構成防洪外圍屏障。在屏障內,蘇州中心城區建成200年一遇的防洪“大包圍”,重點城鎮、區域近5000公裡的圩區堤防完成達標建設。
周永珍說:“如果沒有環太湖大堤和加固的6個圩區,今年這麼大的水,西山島肯定會泡在水裡。”
危急關頭,臨危不亂,太湖流域骨干工程發揮出關鍵作用。
精細調度,與洪水賽跑,1厘米水位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
太湖防洪離不開精細調度。
什麼是精細?在太湖防總,水文部門的水位值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梅青說,太湖1厘米水位變化就是2300多萬立方米水量,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應對超標洪水,調度方案不是臨時決策,要反復討論。”
超前謀劃,提前騰出庫容。蘇州水網密布,有2.1萬條河,超過50畝水面的湖泊有384個。王國榮介紹,從4月開始,蘇州就預排河湖水量,騰出20多億立方米庫容,相當於半個太湖的容量,讓今年防汛有了更大回旋余地。
加密監測,毫厘必爭。蘇州水文局副局長庄志偉說,從7月3日起,48個水位站從一天一報變一天三報,“除了遙測數據,還需要人工監測,水面漂浮物多,拉著流速儀測一趟下來,蠻勁巧勁都得使。”水文測報是耳目尖兵,一個個精准數據為防汛決策提供了依據。
太湖防汛就是與洪水賽跑。“今年汛期,太浦閘累計排泄太湖洪水40億立方米。”太浦閘管理所所長李寧說,特別是太湖發生超標准洪水后,太浦閘日均流量780立方米每秒。
作為太湖主要外排通道,望虞河、太浦河鉚足勁排泄洪水。7月1日起,太浦閘閘門全開,最大泄量940立方米每秒,超過其設計流量﹔望亭水利樞紐泄量400立方米每秒以上。至7月18日,太浦河、望虞河排泄洪水佔到出湖水量的79%,相當於降低太湖水位1.69米。
非常時期,非常對策。7月7日,國家防總批復了《太湖流域超標准洪水應對方案》,開啟東太湖瓜涇口樞紐,加快洪水外排,累計排洪1.0億立方米,降低太湖水位0.04米。
太湖防總採取超常規調度,提前一個月啟用望虞河常熟水利樞紐泵站全力排水。沿長江主要閘泵累計排水53億立方米﹔杭嘉湖南排工程累計向杭州灣排水16.82億立方米,有效降低了太湖及河網水位。
太湖防汛,不是光排水那麼簡單。李寧說,每一厘米水位變化都有新意義,對上下游都會帶來影響。會不會泄量太大,下游受不了?為此,他們24小時監控上下游站點,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報告。
“7月8日早上9點,我們接到指令開閘。”蘇州市吳江區堤閘管理所所長王福源說,“一會兒向外排水,一會兒水倒流了,我們隨時調整閘門,常常整晚都不能睡。”沿江口門嚴格控制河網水位,視地區水情實行精細調度。
小區域服從大流域,上下游一盤棋,團結治水形成合力
“太湖就像一艘大船,我們處在船頭,面對大風大浪,船頭要控制得住,但也需要船身和船尾的協調配合。”王國榮說。
東太湖瓜涇口水利樞紐,兩孔16米寬的節制閘敞開,水花翻滾著流向吳淞江。“剛開始開閘泄洪的時候,水位迅速抬高,水都漫進了樞紐管理區。”蘇州市吳江區水利局局長李建坤說,“下游是吳江開發區和汾湖高新區,堤防、圩區防洪壓力很大,但太湖防洪是大局,這個我們拎得清。”
團結治水,形成防汛合力。浙江省加大南排工程排水力度,配合太浦閘全力排泄太湖洪水。上海市完善防汛調度方案,將汛期控制水位下降10—20厘米。上下協調,區域服從流域,流域兼顧區域,太湖防洪打了一場漂亮仗。
防汛離不開責任。縹緲峰環路、梅園路、林屋路……這些金庭鎮最主要的道路,成了鎮社會事業局陳永樂和同事的巡查責任段,他說:“一周時間,我們起碼在責任段轉了幾十圈,緊張的時候連吃飯都顧不上。”全鎮180多名防汛隊員奔赴一線,運送物資、加固堤壩,有人手掌起泡、腳底扎穿,但仍堅守崗位。太湖防汛最緊張的時候,他們猶如一道無形的“大堤”,護衛著太湖安瀾。
太湖水位已降至警戒水位以下,防汛有驚無險。蘇州今年洪災損失1.55億元,比1991年和1999年分別減少96%和92%。
“治太工程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並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王國榮說,今年幸虧台風轉向了,不然,受潮汐頂托和台風作用,太湖難說是否經受得住考驗。
王國榮說,今年太湖最大日漲幅27厘米,而按現有排水能力每天最大僅能降低3—5厘米,洪澇滯蓄時間長,對堤防威脅大。“解除太湖防洪隱患,最核心的還是切實提高排水能力,提升防洪標准。”他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8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