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波羅湖(美麗中國·春天來了)

波羅湖濕地。
吳佩成攝
開春后,群眾搶種沙棘。
本報記者 祝大偉攝
濕地生態修復后,來這繁殖的候鳥增多了。
吳佩成攝
4月25日,隨著來自鬆花江的第一股清流匯入,經歷一冬冰封的波羅湖,終於迎來了春江水。
“濕地的美源於水。”吉林省波羅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李旭平深有感觸地說,“受惠於河湖連通工程,今年波羅湖水域面積有望恢復到86平方公裡。”
波羅湖的神奇在於有水就有魚。在蘆葦蕩邊喊一嗓子,就能驚起千把隻鴨雁
“波羅湖的神奇在於有水就有魚,都不用撒魚苗。”在這裡工作了22年的於立彬說。
位於農安縣內的波羅湖,面積近250平方公裡,包括波羅湖和敖寶圖泡兩大天然湖泊,被譽為長春的“天然肺葉”。俯瞰波羅湖,呈梯形,像個篩糧用的簸籮,被當地人稱呼為“簸籮泡子”。
有了水,才有保護區大量的蘆葦、沼澤,這又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前幾年,在巡查中都觀測不到珍稀鳥類。去年秋天,光東方白鸛就來了100多隻,野鴨大雁得幾萬隻。”於立彬說。
據統計,如今,波羅湖保護區內共有植物194種,野生動物19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東方白鸛、丹頂鶴、大鴇、白鶴等4種。
正是大量候鳥從南方飛抵此地筑巢的季節。“太陽剛出來,在蘆葦蕩邊喊一嗓子,千把隻鴨雁就驚起來了,黑壓壓一片。”於立彬指著蘆葦深處,自豪地對記者說,“眼下,野雞狐狸啥的也多起來了。早起巡視,在草甸上,我就看見一隻大狐狸領著三五隻小狐狸溜達呢。”
過度的農業開發,曾使這裡旱得連蘆葦都沒了
“曾經,波羅湖旱得見不到水,蘆葦都沒了,滿地跑車,能見到幾隻雀就不錯了。”於立彬說,1998年至2001年連續干旱少雨,波羅湖幾度干涸。那時候地面龜裂,風一來漫天黃土。
“濕地沒水就死了。波羅湖濕地的水源靠天上降、地上引。波羅湖濕地干涸,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李旭平回憶道。
那時候,波羅湖濕地被6個鄉鎮包圍。上世紀70年代起,周邊村屯過度放牧、開荒,不斷向濕地蠶食,濕地種滿了大苞米、向日葵等作物。農牧業的發展超出了濕地的承載能力,加速了濕地的干涸。盡管上個世紀70年代,農安縣就修建了近80公裡引鬆渠,從鬆花江引水入濕地,但由於資金等原因,水渠沒竣工就廢棄了。
2001年,干旱嚴重的波羅湖濕地發生了大規模蝗虫災害,周邊鄉鎮農作物受災面積8000公頃。
波羅湖能從83公裡外的鬆花江迎來了一湖春水,得益於吉林省的河湖連通工程。通過實施清淤、擴建等工程,原來的引鬆老渠換新顏,農安縣原本各自封閉的鬆花江、波羅湖兩流域再次連通起來。
不但如此,農安縣河湖聯通工程還將連通區域內的波羅湖、敖寶圖、元寶窪等5個湖泡和3座水庫。
在李旭平看來,河湖連通工程調入鬆花江流域豐富的過境水資源,改善了波羅湖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也為引鬆渠道沿線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水源保証。
“河湖連通,讓濕地活了。”李旭平說,長春市和農安縣建立了引水資金的長效投入機制。如今,波羅湖春有遍地野花斗艷,夏日有湖光霧影,秋有蘆葦金黃一片,再現了往日水、草、葦於一體的天然景觀。
“以前,打點雀能咋地,現在可不敢,犯法”
波羅湖濕地2004年成為省級保護區,2011年晉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波羅湖濕地生態系統及鶴、鸛類等鳥類。“保護區受重視,保護的力度也越來越大。”於立彬說,今年保護區將成立森林警察大隊,執法、查處更便捷更有力度。
眼下,正是候鳥筑巢期,於立彬和同事巡視得更仔細,一刻也不離濕地。白天追堵非法放牧、狩獵的,夜晚巡查偷魚的。“以前,鳥夾子、粘網一堆堆收繳,現在啥都找不到,也沒有傷鳥的事了,放牧的卻還有。”於立彬說。
“拿以前來說,打點雀能咋地,現在可不敢,犯法。”張佔武就生活在緊鄰保護區的長江村,和許多村民一樣已經和保護區的巡護人員熟了。於立彬和同事經常在周邊村屯走家串戶發護鳥愛鳥傳單,村民的保護意識也漸漸增強。
去年7月,農安縣啟動了波羅湖保護區綜合整治任務,整合住建、環保、法院等相關部門,形成合力,著力解決保護區內破壞濕地、違法放牧、毀林開荒等問題。如今,農安縣已經關停了波羅湖周邊的兩家污染企業,清除了保護區內所有違建,建設了12.5公裡的生態保護護欄,杜絕違法放牧現象。
據介紹,5月,保護區還將完成寬200米、周長105公裡的環波羅湖綠化帶補栽。“環湖綠化帶,以沙棘、檉柳等為主,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對濕地形成保護的同時,也成為又一道景觀帶。”李旭平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