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科學管理,悉心保護

伊通 火山碧樹兩相宜(美麗中國·保護區之夏)

本報記者  祝大偉
2017年06月09日07: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西尖山和伊通河相映生輝。
  伊通縣攝影家協會供圖

  火山裸露出來的岩石。
  伊通縣攝影家協會供圖

  保護區工作人員准備用無人機進行測繪。
  伊通縣攝影家協會供圖

  制圖:蔡華偉

 

  小檔案

  伊通火山群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中南部,成立於1983年,1992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獨特的火山群景觀,其典型的“侵出式”火山成因機制屬國內唯一,在國際上也罕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火山群延伸約50公裡,南北寬8至15公裡,分布范圍約500平方公裡。

  

  明年,宋立新巡山正好滿30年。

  “山給巡綠了,石頭給看牢了。”宋立新是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護科的一名工作人員,他說,30年,自己就干了這一件事。

  想到當初滿目瘡痍的火山群,再看看今天的模樣,宋立新覺得“干的事不復雜,成就感卻不小”。但這其中的不易,宋立新和他的同事們只是自己默默地咂摸滋味。

  保護區成立前,幾乎每座山都有採石場,村民蓋房、壘豬圈都從火山上摳石頭

  “去西片了!”宋立新跟同事通報一聲就抬腳上山了。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火山地質遺跡的地貌景觀為重點保護對象。該火山群由16座火山錐體組成,其中11座在伊通縣境內,其余位於伊通臨近的其他縣市。宋立新他們把16個山頭分為東片、西片和北片,穿插著交替巡護。

  伊通火山群延伸約50公裡,南北寬8至15公裡,分布范圍約500平方公裡。僅西片的4座山,大多數情況下,宋立新得一天巡護一遍。

  “一個個破山有啥用!”保護工作剛起步時,宋立新到村裡開展工作,聽到最多的就是這樣的話,“周邊都是平原,老鄉蓋個房、壘個豬圈啥的,缺石頭就到火山上摳去,那時附近村屯的村民,哪有啥保護意識”。

  當時,採石場幾乎每座山上都有,採石也是縣裡的經濟支柱。宋立新回憶說,那時都是人工作業,從山上打石頭,往下一骨碌就運走。

  當年留下的傷痕,現在還都歷歷可見。其中,小孤山山巔原有的一座圓形巨石,如一頂巨帽,被炸掉后,西部山體被削空,天然美景面目全非。

  這讓當時剛工作的宋立新心疼不已。他告訴記者,“不了解的人不會知道”,伊通火山群大多是火山頸,幾乎都是平地凸起的孤山,散落分布在伊通河谷盆地中,據地質學家考察,距今已經有數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

  伊通火山群博物館的展板上,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留下的這樣一段話:“伊通火山群的發育狀體非常獨特。這些火山錐體主要由地下噴溢和傾出的岩漿冷卻堆積形成,沒有明顯的火山口,那些岩石帶來了地幔深處的信息,是探討地球奧秘的寶貴材料。”

  幾十年來政府大力保護,村民保護意識也不斷提高

  “現在,不管是哪座山,隻要發現有破壞的,鄉親們就會馬上給我們打電話。”宋立新說,大伙現在都知道,火山群不能動了。政府幾十年來下力氣帶頭保護,讓群眾保護意識也不斷提高。

  建立資源管理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地質景觀、資源及環境,組織協調有關部門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組織實施地質遺跡保護工程……這些保護措施,都讓火山群的管護越來越正規、越來越嚴格、越來越有效。

  據了解,伊通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1985年9月,1996年吉林省通過了《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讓保護區的管護工作有法可依。

  目前,管理局設有行政管理辦公室、技術科、管護科,下設4個基層管理站,形成了局、科、站三級專業管護網絡,有十多名工作人員負責保護區的日常監測、監視、保護和建設工作。

  保護區還聘請了有關專家,對16座火山錐體進行踏查、測量,合理劃定了保護區區界,埋設了標樁。

  如今,除了常態巡護,保護區還通過建設護欄、遠程監控,在山腳下設立管理站,形成完備的管護網絡,使日常管理、運行得到保障。這讓宋立新的巡護工作也輕鬆了不少,但他巡山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止。

  植物、沙土、岩層都得保護,保護區每年定期植樹、恢復山體植被

  “植物、沙土、岩層都得保護。”宋立新說,火山周邊有沒有倒垃圾、蓋小棚子的,是他巡護的重點。

  在巡護過程中,宋立新會留心山體每處的植被情況,保護區每年還會定期植樹、恢復山體植被。近年來,保護區內石林聳立,綠裝掩映:馬鞍山東部山坡人工栽植了鬆樹、楊樹和柳樹﹔莫裡青山種草植樹,植被恢復迅速。

  在伊通縣境內,火山群中的7座火山分布似北斗七星的形狀,故又名“七星山”。

  大孤山是“七星山”中最大的一座。成片的青鬆、梨樹等林木,讓大孤山成了平原上的一道美景。北尖山南臨水庫庫區樹木茂密蔥綠,山頂可遠眺湖水﹔西尖山的柱狀節理像人工雕塑一樣,整齊、標准、世間罕有﹔小孤山被破壞的剖面出露,可見山體構造,常被作為地質科學研究和教學實習場所……無數次在山裡巡護,宋立新知道,每座火山都是個寶。

  據悉,未來,伊通火山群的利用,將以新生代火山地質科考、科普教育和自然景觀觀賞為主要內容,以地質遺跡保護及科學教育為主體。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9日 15 版)

 

(責編:李楠樺、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