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守住綠水金飯碗  打造青山靚名片

365天,天天都是生態日(大生態)

本報記者  郝迎燦
2017年09月07日07: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從全國第一個環保法庭到全國第一例審結的生態環保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從全國第一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法規到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在生態領域,貴州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寫就了多個全國率先。

  “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的殷切希望。

  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貴州逐綠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從一條窮路到一條新路

  綠色經濟“四型”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3%

  以前去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兩類人最多:消防員和扶貧工作人員。因為木房子多容易著火,群眾生活困難需要幫扶。這裡不僅是全國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還有超過80%的森林覆蓋率,端著民族文化和綠水青山的“金飯碗”,卻祖祖輩輩挨著苦日子。

  2008年旅游開發后,西江苗寨被打造成一座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館”, 去年接待游客436.2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7.8億元。阿濃苗家農家樂老板李珍不由感嘆:“不識西江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寨中。”

  整個貴州也是這般。偏居西南一隅,山隔水阻,經濟欠發達,卻也存留下一副殷實的生態家底。截至去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2%,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6.6%。

  走出綠色新路,要守好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以大生態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貴州因地制宜發展環境生態友好型產業。截至去年底,全省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節能環保型的綠色經濟“四型”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

  擴大綠色優勢,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並舉。“十二五”以來,貴州完成營造林2689萬畝,治理石漠化9270平方公裡,治理水土流失1.35萬平方公裡﹔同時,累計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3080萬噸,提前兩年超額超范圍完成國家下達的1450萬噸任務。

  增加綠色福祉,抓生態就是抓民生。貴州持續釋放生態紅利,形成特色食糧、油料、特色養殖、特色漁業和林業特色經濟5大類特色產業,並通過農村電商讓綠色農產品風行天下,把巍巍青山變成富民的“綠色銀行”。

  從一條河到一個試驗區

  確定5.6萬平方公裡生態保護面積,佔全省31.92%

  站在紅軍“四渡赤水”的茅台渡口,清流急湍,滾滾西去。“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赤水河”,實因這條河除了給予沿岸人民生態美景,還催生了多種美酒和財富——“上游是茅台,下游望瀘州,船到二郎灘,又該喝郎酒。”

  在茅台集團中華污水處理廠內,來自貴州省華源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廠長陳德龍正監測著廢水處理數據,“通過引入市場機制,由排污企業採取付費方式,把治污所需的設施、運營設備、維護工作交給我們第三方機構來完成,實現排污與治污分離。”

  同時,按照保護者受益、利用者補償、污染者賠償的原則,赤水河上游的畢節市和下游的遵義市逐漸建立起上下游區域間橫向的水污染防治生態補償機制。從2014年起,遵義市向畢節市每年投入約150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

  “赤水河生態環境保護要開改革的先河。”由於率先落實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引入第三方進行污染治理等,赤水河被稱為貴州的生態河、改革河。

  但貴州的生態制度創新,不止於一條河。2014年《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頒布實施,其中規定,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GDP考核,轉而增加循環經濟產業、清潔型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等新指標。

  2016年8月,貴州被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后,生態保護責任清單、補償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河長制等多項制度、實施意見和方案相繼出台,使貴州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更趨完善。

  2017年2月,貴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定5.6萬平方公裡的生態保護面積,佔全省面積的31.92%。

  立法有保障、制度趨完備,貴州綠水青山的底色必將更加鮮亮多彩。

  從一個窗口到一次次行動

  省、市、縣、鄉、村,五級共設1430位河長

  今年6月中旬,2017生態文明試驗區貴陽國際研討會開幕,來自國內外的400余名政商領袖和專家學者齊聚貴陽,共同探討綠色轉型發展。

  此前,貴州已連續8年舉辦生態文明會議(論壇)。2013年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升格為我國目前唯一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論壇。8項貴陽共識,從2009年的“責任”到2016年的“知行合一”,逐次將生態文明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

  既要論起來,又要干起來。綠色低碳,正逐步化為群眾的具體行動,化為衣食住行的點點滴滴。

  在南明河畔,貴陽市民雷月琴每天早上9點准時來到南明河解放橋附近,開始她一個人的“環保巡查”。她把常走的近10條河流手繪成地圖,標記出污染嚴重的地方,事后逐個蹲點,向當地市民宣傳勸誡,並向政府管理部門舉報亂排污水的企業。

  在大方縣對江鎮的大山村,退休老干部劉安國從1984年起賣豬賣牛籌集造林款上山種樹,經過30余年的生態“拉鋸戰”,劉安國組織植樹20余萬株。“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發展!”

  在今年的貴州首個“生態日”系列活動中,貴州省總河長——省委書記帶頭,省、市、縣、鄉、村五級共1430位河長共同巡河,以都柳江、烏江干流、赤水河等34條河流為主線,檢查江、河、湖、水庫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巡河、治河、護河,這是全省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聲音和責任擔當。首個生態日,貴州掀起河長大巡河的行動﹔而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貴州實踐中,365天都將是“生態日”。

  

  圖片說明

  圖①:貴陽市黔靈山公園裡的鬆鼠猴。

  人民視覺 

  圖②:貴州赤水河勝景。

  資料圖片 

  圖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萬峰林一景。

  資料圖片 

  圖④: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資料圖片 

  圖⑤:貴州威寧縣玉龍鄉村民組成護林隊保護森林資源。

  人民視覺 

  圖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陽開苗寨。

  人民視覺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7日 12 版)
(責編:劉佳、連品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