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治理,新疆風雪災害區變新綠洲
老風口馴風(美麗中國·和諧共生)

![]() |
昔日風蝕嚴重的老風口,如今構筑起綠色屏障。 |
![]() |
工作人員正在噴洒農藥。 |
![]() |
|
在新疆塔城地區西北部、巴爾魯克山與烏日哈夏依山之間,有一個地方,被稱為“老風口”。
老風口多風。62歲的老牧民哈依拉特·窩塔什回憶,“以前刮風的時候,我們出門都要在腰間系根繩子,並把繩子的一端固定在家中,不然就有可能會被風刮走。”那時,人被刮走,車被刮翻,在當地都不是稀奇事。
就是這樣的地方,經過20多年的生態治理,終於變了樣——不僅交通出行有了保障,當地還依托生態林發展起了綠色產業。
出入交通要道,最高風速高達40米每秒
從每年8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中旬,都是老風口的大風天。據記載,冬季每個月平均要出現15天左右的大風天,風區平均風速能達到9米每秒,最高風速甚至會高達40米每秒,風速之高、移雪量之大,都非常罕見。
老風口的地理位置很獨特。早些年,兩山相夾,一股股勁風順著山巒咆哮著吹向老風口,吹向庫魯斯台草原。塔城縣城,就被老風口擋在了角落。后來從塔城劃分出裕民、額敏兩個縣,被老風口封住的縣城,又多了兩個。
因為是塔城、裕民、額敏三地和外界聯系的重要通道,盡管明知老風口風雪肆虐,人們卻不得不冒險通過。很多過往的人不幸在這兒喪命,老風口一度被稱為“奪命口”。
哈依拉特·窩塔什記得,以往每到冬天,這裡總會發生翻車事故,總會有人被吹走甚至凍死。這樣的悲劇,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
啟動生態治理工程,已建成綠洲十多萬畝
為徹底治理老風口風雪災害,新疆付出了很大努力。
1984年,老風口地區打出了第一口百米機井。1985年,老風口地區開始植樹,兩年時間,在3公裡的風口核心地段種植防護林,14萬棵樹成活率達80%以上。通過后續實地調查和實驗,專家們提出了以喬灌草相結合,多層次林帶構成縱橫交錯、多帶相間防風阻雪林網的根治方法,並由此確立了根治老風口風雪災害的模式。
在前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1993年,新疆正式啟動老風口生態治理工程,涉及暴風雪災害、防風固沙、旱地利用、道路交通等諸多領域。此后,一批批的人來到這裡,參與老風口的風雪災害治理。
據介紹,老風口防風阻雪一期工程1993年立項實施、1999年竣工,二期工程2000年立項實施、2002年竣工。經過多年的生態建設,曾經風蝕嚴重的戈壁逐漸成為綠洲。1993年以來,老風口已建成12.6萬畝綠洲,構筑了28公裡的綠色屏障。生態綠色屏障,不僅有效遏制了狂風暴雪對公路交通運輸安全的威脅,還和農牧業生態產業開發項目相配套。
“2010年至2015年間,老風口生態區路段因風雪造成的交通阻斷不到5起。”塔城地區老風口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張文斌告訴記者,目前生態區年平均風速為6.0米每秒,比原來降低了1.5米每秒,林帶內風速較曠野地區降低30%至40%,28公裡的綠色屏障裡,道路暢通。
“1976年我趕著羊群來這裡,這兒光禿禿的什麼都沒有!”哈依拉特·窩塔什這樣描述他剛來定居時的老風口區域。現在,老風口早已大變樣,項目區草場植被得到了較好恢復,由單一的旱生植被逐漸過渡到多樣的中生、濕生植被,生態區也出現了野兔、狐狸、野豬、野雞等動物。
發展綠色產業,生態劣勢成優勢
“老風口是新疆九大風區之一,在這裡開發風電,對促進塔城地區環保節能型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新疆龍源托裡風電場值班長呂海龍介紹,依托寶貴的風力資源,該風電場年上網電量達1.2億千瓦時,真正將老風口地區的生態劣勢變成了優勢。
“老風口生態區海拔500米到600米,地勢平坦開闊,遠離工業污染。經過20多年的生態綜合治理,環境已有較大改善。”張文斌介紹,下一階段,要發展綠色產業,即依托林地資源的生態環境優勢,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業,在林冠下開展農、林、牧等多種項目的復合經營,使之形成良性生物循環鏈,將林業資源優勢轉為經濟優勢,以增加林地附加值。
同時,生態旅游業也將成為當地的發展重點。今后,老風口地區將深度開發當地的景點,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讓更多人看到老風口的今昔對比。
“以前我們都是含沙吃土,現在的生活真是變了樣。”哈依拉特·窩塔什說,老風口附近的牧民都靠著生態區建設,日子越過越好。當初趕著幾隻羊來到老風口的哈依拉特·窩塔什,如今家裡已經有了近20匹馬、上百隻羊。張文斌在一旁聽完他的話,感慨道:“治理老風口,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9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