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自然生態攝影師:用影像保護自然

2018年01月09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滇金絲猴

  美麗的壽帶鳥

  昆侖山上的狐狸

  近年來,自然生態攝影逐漸盛行。與普通攝影師相比,自然生態攝影師們深入森林、濕地、高原,將鏡頭對准了自然生態原貌與野生珍稀動植物,希望用鏡頭下的自然美景和可愛生靈,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自發成為保護環境的義工,用影像傳遞並影響大眾的環保理念。

  自然生態攝影的興起得益於當前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進步。經濟快速發展,使更多人有能力投資攝影愛好,有閑暇跋山涉水拍出更震撼、更具視覺沖擊力的自然原生態照片。而環保理念的普及,也讓社會大眾認識到生態系統的重要價值,自然生態攝影師們正用手中的相機,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奚志農:呵護“雪山精靈”

  在中國,從事自然生態攝影的大概有幾類人:專業攝影師、攝影愛好者、生態研究人員和一線的保護工作者。奚志農屬於第一類人,他不僅是第一個獲得英國野生動物攝影年賽瀕危物種大獎的中國攝影師,也是國際自然保護攝影師聯盟第一位中國成員。

  為改變公眾對雲南隻有大象和孔雀的刻板印象,奚志農開始拍攝不為人知的滇金絲猴。1992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龍勇誠研究院開展了一項滇金絲猴生物學研究項目,當時在雲南省林業廳宣傳處工作的奚志農已經有近10年的野外攝影經驗,於是應邀加入野外拍攝團隊。

  滇金絲猴又叫雲南仰鼻猴,是中國的特有物種,生活在滇藏之間海拔3200米至4700米雪山峻嶺之巔,被稱為最像人的“雪山精靈”。1993年5月,奚志農與考察團隊進入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用了3個月,才有機會在200米范圍內拍攝到滇金絲猴。鏡頭裡,一個猴子家族在落葉鬆枝休憩。大公猴端坐在樹干上,慢條斯理地啃鬆蘿,2隻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隻母猴還抱著一隻可愛的嬰猴。

  奚志農用鏡頭將滇金絲猴這個瀕危物種帶進了公眾視野,在他及大家的努力下,白馬雪山100平方公裡原始森林免遭砍伐,保護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棲息地。之后,國家不斷加大對滇金絲猴的保護。目前,雲南已在滇金絲猴分布區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以及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區內也建立了多條巡護監測路線,對滇金絲猴開展長期巡護監測。

  奚志農一直活躍在自然生態攝影領域。他說:“中國還有很多充滿野性的地方,還有那麼多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自然野生動物,但在熒幕上出現的還是非常的有限。”2002年,他成立了“野性中國”工作室,立志用影像保護自然,帶大家走進中國的“野性”世界。

  朱永康:與“林中仙子”共舞

  “鳥王”是朋友們對痴迷攝鳥的朱永康的戲稱。退休之后,朱永康全身心投入攝影,以拍攝野生動物和野生鳥類為主。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朱永康在15年間先后有近80幅攝影作品在國內外攝影大賽、刊物中獲獎或發表。

  今年已經74歲的朱永康從小就喜歡鳥。在2017年12月12日舉辦的第二屆三門峽白天鵝·野生動物國際攝影展上,朱永康展示的15幅《壽帶嬉春》組圖吸引了眾多海內外觀戰者的駐足觀賞。

  壽帶鳥也叫“綬帶鳥”,雄性壽帶鳥的頭頸呈寶藍色,通身泛著金屬般的光澤,身后有一對長長的中央尾羽自然地垂落,被稱為“林中仙子”。

  朱永康和“林中仙子”壽帶鳥別有一番緣分。5年前,經攝友推薦,朱永康在安徽省績溪縣華陽鎮的溪馬村第一次見到壽帶鳥,立刻被吸引了。之后,每年春末夏初,朱永康都要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在村裡住上一段時間,觀察跟蹤並了解壽帶鳥的生活習性。他為壽帶鳥拍攝的片子數以千計,隨著這些作品在攝影圈子的流傳,越來越多的攝影師也認識了壽帶鳥。

  前來村裡拍鳥的人越來越多,另外還有很多人隻為觀鳥,面對這麼大的人流量,朱永康鼓勵和幫助當地村民開辦農家樂。這些農戶在為拍攝者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收入。嘗到保護鳥類的甜頭之后,當地村民開始主動重視並保護野生鳥類的棲息環境。在壽帶鳥的求偶交配季節,有的村民還通過網絡實時發布鳥類活動信息。朱永康也將自己拍攝的圖片無償提供給當地政府宣傳使用,並催促他們出台各類保護措施、建造觀鳥科普基地。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幾年當地的壽帶種群已有明顯上升。今年初,績溪縣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唯一的“壽帶之鄉”,朱永康也被華陽鎮授予“榮譽村民”稱號。

  朱永康說,我們要愛護這個物種多樣性的世界,愛這個統一和諧的大自然,愛惜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命。保護鳥類就是保護地球、保護我們自己。

  卜建平:與昆侖之狐建立信任

  卜建平是國家高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以及青海省野生動物攝影家協會主席。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學會(WCS)首席科學家、世界著名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博士在《生態三江源》一書中,專門介紹並稱贊其拍攝作品促進了高原生態保護。

  從事攝影工作二十余載的卜建平對自然生態攝影頗有心得,提出了同理心攝影一說。所謂同理心攝影,就是拍攝者要對拍攝對象抱有同理心,萬物皆有情,影像通人性。他認為,一幅上乘的野生動物攝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拍攝者本身的同理心。

  卜建平曾在海拔4300米左右的昆侖山上拍到了狐狸照片。那次拍攝,他經歷了與狐狸一家幾次三番的等待與熟悉過程,是同理心幫助他獲得了狐狸的信任,並拍下了彌足珍貴的一系列照片。

  當狐狸媽媽帶著三隻小狐狸玩耍嬉戲時,卜建平一下子被它們桀驁的天性和優美的姿態吸引了。可是狐狸一家一看到他,立刻躲回洞裡。卜建平沒敢輕舉妄動,只是靜靜地在外面等待、觀察,一步步靠近,並在洞口放一些食物來示好。可能動物也能感受到真誠吧,第二天,狐狸們就不覺得他陌生了,消除了戒心。他慢慢靠近,直到距離幾十米。那一刻,他本能地拿起了相機。沒想到,狐狸們警覺地一瞥,又迅速地撤回洞裡。卜建平心中十分懊惱與惋惜。他本該再耐心一點,加強那來之不易的信任。

  之后,連著好幾天,狐狸們都沒怎麼出洞。卜建平比之前更有耐心地每天守護,給他們喂食。如果狐狸們警覺地嗅一嗅,他就主動離得遠一些。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幾天,漸漸地,狐狸們警覺的次數越來越少。狐狸們慢慢放鬆了警惕,逐漸展現出它們最真實的一面。有時候,它們甚至會做出一些飽含情誼的動作,他終於可以從容不迫地拿起相機記錄下昆侖山上狐狸的一家。

  卜建平認為,野生動物攝影的核心價值,是利用攝影藝術獨特的語言,傳播關於人、自然、生態的信息與知識,真實客觀地反映其相互關系,引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共鳴,促進全民的生態保護行為,共同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態基礎。(羅蘭 范佩)

(責編:劉倩、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