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8年7月

2018年07月19日07: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三、環境質量持續穩定

  國家及地方政府在流域綜合治理、農村與城鎮人居環境改善、工礦污染防控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工程。青藏高原環境質量及人居環境持續向好。

  水環境質量穩定良好

  青藏高原是亞洲多條主要江河的源頭區,也是中國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最嚴格的區域之一。國家不斷加大對青藏高原水環境保護力度,主要措施包括:編制重要水域綜合規劃,劃定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明確水域功能和水質保護目標,核定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和限排總量,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省(區)、地(市)、縣(區)三級行政區考核指標體系,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保障青藏高原水生態環境安全。

  “十二五”期間,國家投入253.12億元,用於青藏高原農村飲水、水土保持、牧區水利等工程建設,解決了457.1萬農牧民的飲水安全問題,並建成1400多座寺廟通水工程,保障了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局部嚴重缺水地區的飲水安全。2014年,國家投入4.78億元,支持納木錯、羊卓雍錯、克魯克湖和黃河源湖泊群等湖泊流域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近年來,實施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等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730平方公裡。實施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生態保護等工程,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億立方米的優質水。目前,青藏高原主要江河湖泊基本處於天然狀態,水質狀況保持良好。

  土壤功能有效提升

  青藏高原是全球受污染最少的地區之一,土壤環境總體處於自然本底狀態。土壤類型和重金屬元素含量受控於成土母岩性質和氣候條件,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高原湖泊沉積物中銅、鎳、鉛等重金屬元素含量低於人類活動頻繁區湖泊沉積物。從耕地土壤來看,西藏大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屬元素含量優於國家一級土壤標准。

  隨著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相關措施的逐步實施,青藏高原土壤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近50年,中國草地土壤碳儲量呈波動式增加趨勢,其中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碳儲量的貢獻最大(63.1%),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的土壤無機碳庫約佔全國土壤無機碳庫的70%。從水源涵養能力看,青藏高原年均水源涵養量達3450億立方米。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工程完成后,林草生態系統年均水源涵養量比工程實施前增加了15.60%﹔圍欄封育等措施也促進了土壤有機碳、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環境等性狀改善。

  大氣環境保持優良

  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強度較低,空氣質量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污染物種類較少,濃度較低,各類污染物含量與北極地區相當。隨著綠色能源推廣、生態城鎮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不斷推進,青藏高原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2016年,全國顆粒物年均濃度達標的96個重點城市中,16個位於青藏高原。目前,青藏高原地區仍然是地球上最潔淨的地區之一。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2009年以來,國家累計投入62.94億元,支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以及四川、雲南、甘肅藏區城鎮的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及污水管網項目,提高了當地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能力。“十二五”以來,國家累計投入54.52億元,支持高原諸省區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其中,安排西藏自治區3.49億元、四川省16.31億元、雲南省14.54億元、甘肅省8.99億元、青海省11.19億元。

  西藏自治區加強城鄉社區綠化美化,解決垃圾分類處理、噪聲污染處理、污水排放、秸稈焚燒等問題。2010年以來,西藏自治區安排資金118.18億元,開展5261個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建立農村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改善了環境質量。2008年以來,青海省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7.4億元,對3015個村庄和游牧民定居點實施了環境綜合整治,受益人口220萬人,佔全省農村總人口的76%。2014年,青海省啟動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已完成建設投資107.7億元。目前,青海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8.02%和96.69%,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四川省甘孜州實施“垃圾污水三年行動”,2017年落實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2.75億元用於新型城鎮化建設。截至2017年年底,四川省阿壩州共投資5.85億元用於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雲南省迪慶州禁止在轄區內銷售、提供、使用不降解的塑料制品,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甘肅省甘南州已投入52.46億元,實施703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項目,改善了這些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等生產生活條件。

(責編:沈光倩、楊波)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