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專題>>相關報道

保護好“中華水塔”

楊俊峰
2018年09月13日1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位於青海省治多縣的長江源頭的航拍影像。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

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位於青海省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裡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水塔”,維系著中國乃至亞洲的水生態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工程的圓滿收工到二期工程的開啟,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2016年,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在這裡誕生,這對於三江源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頂層設計指導生態建設

2016年8月23日,對於生態管護員扎西洛桑和索索而言,是一個難忘的日子。當天下午,在青海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通過遠程視頻察看了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的生態情況。

“我激動了好幾天,”回憶起一年前和總書記的對話,扎西洛桑激動不已。他對本報記者說,“總書記囑咐我們要保護好生態。我們一定不負所托!”

2016年3月5日,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正式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總體格局,可以概括為“一園三區”。“一園”即三江源國家公園,三區包括瑪多縣境內的黃河源園區、雜多縣境內的瀾滄江源園區,以及治多縣、曲麻萊縣境內的長江源園區,總面積12.3萬平方公裡。

“2016年4月我們就確立了目標,1年夯實基礎工作,2年完成試點任務,5年設立國家公園。”三江源公園管理局副局長任正德對本報記者說。

2017年9月下旬,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管理體制創新試點,為《總體方案》的出台起到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生態管護助力精准扶貧

“噢,可愛的故鄉,連綿的山峰和寧靜的瀾滄江……”

9月23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附近的馬日格扎山裡,28歲的藏族青年東生一邊巡視著山裡的環境保護和野生動物的棲息情況一邊唱著歌。這是東生任職生態管護員的第二個年頭,每天早上7點,他開始一天的巡山工作,附近4座大山幾十公裡的山路是東生的巡視范圍。按照規定,東生一個月要排22天的班。“但是我基本上每天都來,”東生告訴記者,“守護山林是我們每一個藏民應盡的職責。”

在瀾滄江源頭的昂賽鄉,像東生這樣的生態管護員有468位。

生態管護員制度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在統籌生態保護和扶貧工作上的機制創新。從2016年開始,園區管委會按照中央精准脫貧工作的要求和《試點方案》的部署,設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安排專項資金3.1億元用於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勞務報酬。按照精准脫貧的原則,管委會先從園區內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入手,新設生態管護公益崗位7421個,目前共有10057名生態管護員持証上崗。

“生態管護員制度只是試點的第一步。下一步,我們將向全鄉推廣,最終實現一戶一崗,並且設立生態檢測崗位,全面發動群眾保護生態環境。”昂賽鄉黨委書記扎西東周說。

環保教育埋下希望種子

“保護環境是我們的責任,因為我們生活在這裡。”9月25日,在治多縣的吉尕小學,12歲的藏族小姑娘卓瑪才仁用稚嫩而認真的語氣對本報記者說。

在吉尕小學,環保課是6個年級500多名學生的必修課。“我們不僅設置了專門的環保教室,還設置了兩個環保重點班,”學校的環保教師鬧智布美告訴記者,“環保意識要從孩子開始慢慢培養,藏區孩子的環保理念從他們的爺爺奶奶那裡傳到現在,我們希望延續這種傳承。”

從小朋友到大媽大叔,保護環境已成為居住在三江源區群眾的共識。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治多縣就誕生了一位環保英雄——共產黨員杰桑·索南達杰。23年前,索南達杰壯烈犧牲在反盜獵野生動物一線。他的犧牲掀起了中國在世紀之交保護生態環境的熱潮,使可可西裡和藏羚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環保熱點。

在治多縣民族中學,新生開學的第一課就是環保教育課。在學校專門開設的青少年環境道德教育中心教室,學生們不僅要學習索南達杰的英雄事跡,還要了解三江源地區的環境保護情況。除了日常的環保知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也是孩子們要學習了解的內容。

“我們的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是我們今后的環保小衛士,是希望的種子。”吉尕小學的副校長昂文然杰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9月29日 第 01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