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麻辣財經:保護紅樹林,讓它們成為“金樹林”

劉詩瑤
2020年06月23日08:48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小字號

mlcj.jpg

6月21日,珠海淇澳紅樹林保護區恢復對外開放。前往參觀的市民,隻須提前在“珠海淇澳擔杆島省級自然保護區”微信公眾號上預約,就可以在風景如畫的紅樹林裡遛娃了。

1.jpg

淇澳紅樹林保護區。

淇澳紅樹林保護區位於珠海淇澳島西北部,保護區濕地總面積約51平方公裡,紅樹林面積約7平方公裡,是珠三角面積最大的一片紅樹林。紅樹林與水相偎共生,分布著大量動植物,通過十幾年的人工造林,面積從32公頃擴展到500公頃,紅樹植物有近30種,是國內紅樹植物種類最多的紅樹林之一,人工恢復連片面積居全國之首。

紅樹林,是集生態功能、經濟價值為一體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這些年我國持續加大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力度,全面恢復提升紅樹林濕地生態功能。20年來,我國紅樹林面積增加7000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要知道,全球3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目前還在以每年1%—2%的速度減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紅樹林面積呈淨增加態勢,並在紅樹林分布區域建立了52個自然保護地,使55%的紅樹林納入保護范圍,遠高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這份成績單也相當亮麗。

2.jpg

海南紅樹林濕地公園。

紅樹林這種神奇的植物群落,多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是重要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發揮著絲毫不遜於陸地森林的功能和作用。那麼,紅樹林作為一種生態資源,如何理解它的經濟價值?為什麼說紅樹林就是“金樹林”?麻辣姐採訪了多位專家,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分析。

紅樹林是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也是一片“金樹林”

6月初,藍天碧水相交處,是一大片生機勃勃的綠。一群白鷺慵懶地舒展翅膀,悠閑地佇立在郁郁蔥蔥的樹冠上。樹木發達的根系縱橫交錯、深扎水中。仔細看,樹的下端還透著隱隱約約的紅。這裡是福建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

一群年輕的科研人員彎著腰、低著頭,認真地挖著紅樹林中的沉積物,隨后將其放到水裡,仔細淘洗出底棲動物,再小心翼翼地保管起來。

他們是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紅樹林研究團隊的陳光程和同事們。他們不辭辛苦,多次驅車來到這裡,跟蹤監測紅樹林的生態系統,研究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為海洋生態保護提供支撐。

紅樹林通常是綠色的,但它體內富含單寧,一旦表皮暴露,單寧與空氣接觸氧化后會變成紅色。它們深扎水中的根系、樹干,成為螃蟹、魚蝦等小動物攀附和覓食的樂園,鷺鳥也三五成群,把紅樹林當成溫暖的巢穴,林子還能防風固浪,保護岸線等。

3.jpg 

4.jpg

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紅樹林不隻有生態功能,也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區域裡的星虫、螃蟹和貝類,都是經濟漁獲物,環境好才會產量高。一些南方城市通過修復紅樹林工程,優化了城市景觀,也帶動周邊商業繁榮。還有碳匯交易、生態養殖、生態旅游……一片片紅樹林,簡直就是“金樹林”!

“紅樹林的經濟價值,有的能直觀感受到,有的並不那麼顯而易見。”海南大學副教授趙鵬介紹,作為各種各樣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紅樹林裡生長繁衍的魚、蝦、蟹、貝類、泥虫,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天然的海產品,也是漁民營生的依靠。

再看紅樹林植物本身,白骨壤品種的果實、桐花樹品種的花蜜等等,都是具有沿海地方特色的食物。此外,紅樹植物特有的藥用成分以及基因資源,也是大自然的豐厚饋贈。“這些產品能夠售賣、交易,比較容易通過市場轉化為經濟價值。”趙鵬說。

而紅樹林的生態調節功能,對於經濟的影響更是至關重要。

紅樹林這個“海岸衛士”,能夠抵御海洋災害。當涌動的潮水經過林子時,風浪被消解,降低了對岸線的撞擊。紅樹林繁茂的葉片活躍地進行著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對於沿海地區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而且,紅樹林作為“海水淨化器”,還能吸收氮、磷等營養鹽,促進顆粒物沉降淨化水質。健康的紅樹林擁有復雜的食物網,害虫和病原微生物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以前,因為人口增長與經濟不斷發展,某些地方“向海要地”的心思迫切,違法填海、粗放養殖、亂排污水,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對紅樹林這種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打擊。加上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病虫害肆虐,紅樹林面臨著極大的威脅。

“紅樹林的這些作用看似不易察覺,但失去了才發現如此珍貴。”趙鵬說,岸線的侵蝕、生物資源的減少、海洋災害的頻發,讓人們嘗到了破壞紅樹林等濕地的惡果,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紅樹林越茁壯,它的經濟價值越高、越可持續。隻有紅樹林面積呈現增長或不變,棲息於其中的鳥類和海洋生物量才能維持穩定,水體和土壤的環境質量才可能達標,岸線才能更穩固。

保護和修復紅樹林,使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近年來,我國紅樹林的保護力度日益加強,目前全國已成立了超過50個以紅樹林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地,這為提高和實現紅樹林的經濟價值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溝排水、圍堰起壟、插種移苗……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修復項目正在進行。

這裡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持續修復下,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紅樹林長出新芽,面積逐年擴大,記錄的鳥類也從原來的100多種增至現在的200多種,水質也越來越好了。”保護區的林業工程師馮爾輝說。

浙江海洋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盆栽保苗、灘涂改造、流變大棚等一系列技術,硬是在浙江蒼南縣的荒灘上種出了千畝紅樹林,10萬余株樹苗已經在灘涂上生長了4年多。紅樹林的淤積效果比較明顯,樹底下已經有50多厘米厚的淤泥了,林間的生物也在逐年增多。

千畝紅樹林,讓浙江蒼南從窮鄉村變成了“綠美富”。下一步,縣裡規劃將這裡打造成紅樹林生態公園,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新景觀。“這片浙江最大的紅樹林,就是沿浦灣的金山銀山了!”當地村民自豪地說。

美麗動人的紅樹林,既能為人們提供賞心悅目的景觀,還能成為天然的科研科普基地,兼具休閑、娛樂、教育等多重功能。

在生態旅游方面,人們對於紅樹林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正從以往棧道觀光、趕海挖貝等破壞資源的方式轉向生態教育、沉浸式旅游。這樣的變化,既能避免破壞紅樹林資源,又可以延長旅游時間,改善旅游體驗,提高旅游收入。

從中央到地方,也在妥善處理生態保護與周邊經濟發展關系,探索出了生態補償、生態旅游等路徑,讓更多漁民吃上了旅游飯。

前不久,由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又進一步強調,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海南島和北部灣沿海等地包括紅樹林在內的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

專家表示,生態保護和修復不僅僅只是政府的行為和責任。隻有找到切實可行紅樹林經濟價值的實現路徑,社會和企業才更有動力參與保護和修復活動。

“健康的紅樹林生態系統,是可以自我維持和持續產出的。目前,海洋學家在多地探索將生態修復與漁業資源增養殖結合起來。”趙鵬介紹,通過將廢棄蝦塘修復為紅樹林,利用天然生產力和餌料,增殖林下經濟生物並實施可持續的資源採捕,就可以實現生態系統的不斷改善和經濟生物的持續產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和修復好紅樹林,充分發揮其生態系統功能,就能使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讓紅樹林成為“金樹林”。

 

(責編:丁亦鑫、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