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專題>>汛情動態

[網連中國]南方暴雨致多城市內澇嚴重 各地拼了

白真智 實習生曾文鵬 周心怡
2020年07月13日20:5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6月11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水旱災害防御有關情況。據介紹,我國已全面進入汛期,共有148條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均發生今年第1號洪水,局部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

自6月2日以來,南方地區遭遇入汛以來最強降雨。截至6月9日14時,南方洪澇災害造成廣西、貴州、廣東、江西、湖南、福建等11省(區、市)262.7萬人次受災,22.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300余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145.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0.4億元。

多城市遭遇強降雨 內澇嚴重

6月7日中午,廣西桂林市陽朔縣新城區甲秀橋周邊的道路被洪水淹沒,陽朔縣陽朔應急民兵連官兵將近百名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 盧廣斌 攝

在本輪強降雨過程中,廣西、廣東、江西等地受災嚴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河池、柳州等9市60個縣(市、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截至6月7日上午9時,桂林市陽朔縣各鄉鎮有1881戶受災,受災總面積達4.75萬畝,有4間房屋倒塌,無人員傷亡,無牲畜死亡,有12處出現塌方,陽朔縣城大多數道路出現內澇。截至6月11日上午9時,柳州市柳江河水位82.82米,超警0.32米,洪峰來時,濱江西路沿江居民樓一樓幾乎沒頂,許多私家車也淹沒在水中。

第四輪“龍舟水”一連影響廣東6天,廣東韶關、廣州、清遠、河源等多地發生內澇,致人員被困。廣州增江河出現20年一遇的洪峰超過警戒水位2.5米,沿河低窪地段出現漫堤。6月2日凌晨至中午,陽江市出現持續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市區多地街道出現嚴重水浸,人車出行艱難,江城區城東街道襲村及屋賽自然村被淹。

6月11日,贛江南昌段英雄大橋附近水域水位上漲明顯。時雨 攝

6月2日開始,江西省遭遇今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面雨量和雨強最大的一次連續性暴雨天氣過程,部分房屋倒損,個別城區嚴重內澇,有些路段因積水導致通行困難,部分道路橋梁沖毀,農作物被淹,直接經濟損失7.2億元。其中萍鄉、上饒、景德鎮、贛州等地受災較為嚴重。據江西省應急管理部門最新消息,截至6月9日16時統計,江西共有南昌、景德鎮、萍鄉、九江、新余、宜春、上饒、吉安、贛州、撫州10個設區市69個縣(市、區)共計72.8萬人受災。

除了大面積、長時間降水,突如其來的暴雨也會增加城市排澇負擔。6月10日傍晚,雲南省宣威市城區突降暴雨,降水量達每小時75毫米,部分路段積水高達60厘米,造成了大面積擁堵,不少車輛拋錨,下堡街、建設街等老城區地勢較低積水嚴重,有車輛和人員被困。

據氣象部門預測,12日至14日,西南地區東部、江漢、黃淮、江淮、江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6月11日夜間開始,新一輪強降雨上線,貴州北部、重慶、四川東南部、湖北北部等地出現大到暴雨。預計6月12日08時至13日08時,貴州中東部、重慶東部、湖南西北部、湖北大部、河南東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山東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湖北東部、安徽中部、江蘇中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230毫米)。

“城市看海”令人惱 各地積極探索對策

今年入汛以來,高強度降雨同時導致部分地區出現城市內澇,市區道路積水嚴重,房屋被淹,嚴重影響人們的出行與工作。自2010年以來,年年暴雨,城市年年內澇,城市內澇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治理難題。

透過高強度連續降雨的直接原因,“背后反映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尤其是排水系統欠賬太多,一旦遭遇暴雨等極端天氣,容易出現城市內澇。”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水利學報》主編程曉陶認為,“目前,整個內澇防治體系與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需求不匹配,城市缺少現代化內澇防治體系,不僅是管網建設不足,包括蓄、滯、分、淨、滲、調與河湖水系整治等綜合性手段也缺乏配套。”

“城市看海”令人懊惱,但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卻不能在短時間內“速戰速決”。2013年,國務院先后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和《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強調要加強城鎮排澇基礎設施建設,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城市內澇仍時有發生。中國政法大學應急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鴻潮認為,城市內澇嚴重與整個城市的規劃不合理有很大關系,不論是規劃理念,還是規劃基礎設施,都有問題。因此,要徹底解決城市內澇需要“傷筋動骨”。他進一步分析道:一方面要積極推動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做好城市排水防澇工作﹔另一方面投入財力,制定詳細的施工規劃,完善城市規劃。

建設“海綿城市”也是應對城市內澇的一種思路。6月8日,在本次洪災中受災的廣東佛山市日前就起草了《佛山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指出,“海綿城市”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

近年來,為緩解城市內澇的治理痛點,各地也積極開展自主探索。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推出“紅、橙、黃”三級管控模式,摸排梳理低窪易澇區域,按“紅、橙、黃”三色劃分,落實責任單位和支援單位,實現精准管控。長沙重點推進紅旗渠、石碑大港、楊家灣三大水系水環境綜合整治,補齊長沙城市排水基礎設施短板﹔成都市在今年啟動史上最大規模、全方位地下管網普查整治行動,對底下官網進行“全面體檢”﹔福州市則在內河水系綜合治理的同時,引入數字管理系統,利用“智慧水務”提供雲巡檢、水庫管家以及水資源一體化調度和防洪排澇等的解決方案。

內澇易致安全隱患 多地發布出行提醒

治理城市內澇任重道遠,但是保護自身生命財產安全卻是當務之急。汛期降雨量和積水量的激增往往會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2019年7月26日20時,安徽省阜陽市一位小伙在趕回家的路上不慎掉進了下水道中,原本應該蓋上的窨井蓋因為暴雨而漂浮起來,給路上行人造成安全隱患。

為防止類似於井蓋“吃人”事件的發生,部分地區還就汛期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進行演練。6月12日9時,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芳草路愛尚裡小區附近開展汛期井蓋應急處置演練活動,工作人員在施工路段布置警示牌、錐桶並拉好警戒線,在完成一系列工作后設置擋板和警示牌,提醒來往車輛行人注意安全。

此外,多地在發布暴雨預警時還會提醒市民注意安全,如提醒廣大行人,雨天出行時要避開落地廣告牌、變壓器、電線杆等危險區域,不要靠近或在變壓器下避雨,以防觸電﹔遠離建筑工地臨時圍牆以及建在山坡上的圍牆,以防墜物傷人﹔不要貿然涉水前行,尤其警惕水坑、井蓋,可依靠觀察水勢避開水坑和井蓋,並注意不要光腳踩水,以防細菌感染。 

點擊進入專題查看更多

此前報道: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