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今年梅汛期降水為何異常?專家學者“會診”

劉毅  趙貝佳
2020年07月21日09:53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小字號

1.png

由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主辦的2020年梅汛期降水異常成因研討會,7月20日舉行。

2.jpg

上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在發言。(劉毅/攝)

梅雨是我國汛期重要的天氣氣候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認為:“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直接原因。

丁一匯說,2020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偏北,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長。

丁一匯說,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勢均力敵,致使梅雨鋒偏強。2019年秋季開始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副高引導的水汽向長江中下游地區輸送明顯偏強﹔南海夏季風爆發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水汽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輸送也較強。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爆發偏強。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明顯偏多。

“厄爾尼諾”是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當NINO3.4區(170°W-120°W,5°S-5°N)指數3個月滑動平均的值達到或超過0.5℃、且持續至少5個月,判定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是海洋和大氣協同作用的產物,全球每2至7年會出現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主要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但其影響卻波及全球。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余勇在研討會上說,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我國江南地區6月1日入梅,從目前情況看,今年梅雨有以下特點:

一是入梅早,梅雨期長。入梅時間比常年偏早一周,目前還沒有出梅,初步預計今年出梅時間也將比常年(7月15日)偏晚一周以上,梅雨期異常偏長。

二是雨區重疊度高,長江中下游累計雨量大。經歷了9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湖北、重慶降雨量為歷史同期最多,部分地區累計雨量已超過1500毫米。

三是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入梅以來,有不少縣市日雨量突破當地歷史極值,最大日降雨量達538毫米(出現在7月7日江西省蓮花山),最大小時降雨量達163毫米(出現在6月12日凌晨3—4時貴州省正安縣碧峰鎮),極端性很強。

“受此影響,我國南方地區防汛形勢十分嚴峻,長江中下游和太湖、鄱陽湖、洞庭湖等持續處於高水位,長江已發生2次編號洪水,淮河已發生今年第1號洪水,汛情可能繼續發展,南方多地暴雨洪澇災害重。”余勇說。

當前,全國防汛進入“七下八上”重要階段。余勇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將做好當前梅汛期技術工作總結和做好后期氣象服務工作相結合。“務必要抓好並盡可能抓准出梅后雨帶北跳、台風活躍期等關鍵時間節點的預報服務,為全國防汛救災工作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余勇說,主雨帶什麼時間北跳、是否會發生在長江流域擺動的情況等,各方面高度關注,事關防汛救災重大決策舉措。進入7月份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還沒有台風生成,預計未來一周,台風生成的可能性也不大。歷史資料顯示,7月份沒有台風生成的情況在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若雨帶北跳、而台風又不活躍,南方地區勢必會從當前的洪澇狀況迅速轉向高溫熱浪,對此要高度警惕,認真分析,扎實做好“七下八上”預報預警服務各項工作,切實擔負起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責任。

在這次研討會上,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央氣象台、各省氣象局、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專家學者作了主題發言,共同探討、多方“會診”2020年梅汛期降水異常成因。會議採取“現場+視頻+直播”的形式,在國家氣候中心設立主會場,在網上設立會議室和直播室,使得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業務科技人員,都能便利地參與研討。

中央氣象台20日發布的天氣預報顯示,預計21日至23日,我國主雨帶將較前期有所北抬,主要位於四川盆地北部至黃淮一帶。目前長江中下游一帶雖然雨勢暫緩,但受重慶、四川強降雨影響,長江上游需警惕新一輪洪水的形成,以及對中下游防汛的壓力﹔此外,淮河流域本周內有2次強降雨過程,進一步加大了流域性洪水的風險。

3.jpg

氣象專家提醒,未來一周,我國主雨帶變動較大,主要的強降雨區集中在四川盆地、西北地區東南部、黃淮、江淮等地。請上述地區公眾密切關注當地的水、雨情和汛情變化,及時查看最新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注意防范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城鄉內澇、山洪和地質災害等。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  趙貝佳)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