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遷徙是大自然波瀾壯闊的生命奇跡﹔世界遺產地將人與大自然交織在一起……
鳥兒飛到哪裡了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迎來南遷季

![]() |
2020年9月18日,大批鷗鳥遷徙抵達北戴河鴿子窩濕地。 |
![]() |
8月8日,在世界遺產地條子泥濕地觀測到的極危物種勺嘴鷸。 |
![]() |
2020年秋季,丹東市林業和草原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鳥類同步普查同時,還開展了鳥類環志工作。這是9月19日,工作人員在為環志后的蠣鷸取血樣。 |
![]() |
科考人員在對灤南灘涂內的鳥類遷徙情況進行調查。 |
![]() |
9月21日,秦皇島市觀(愛)鳥協會北戴河鴿子窩濕地調查巡護隊員吳勇哲(前),與觀鳥者一起在濕地棧道調查候鳥南遷情況。 |
![]() |
2020年9月20日,調查人員在北大港濕地萬畝魚塘記錄到的卷羽鵜鶘。 |
![]() |
東營河海相匯,不斷形成新生濕地。 |
![]() |
鹽池人工濕地是灤南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眾多水鳥提供了高潮休息地,也是部分水鳥的覓食地和繁殖地。 |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沿線
段易成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濱海濕地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這也是我國首個、全球第二個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作為系列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將在2023年的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進行討論。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於備受國際關注的黃海生態區。這一區域包括黃海、渤海和東海海域的一部分,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對於候鳥遷徙和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系列遺產地都是遷徙線上
重要的候鳥停歇補給站
遺產地所涉及的黃渤海沿岸灘涂潮間帶濕地,是候鳥遷徙越冬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補給站。這其中就包括丹頂鶴、卷羽鵜鶘、黑嘴鷗等瀕危鳥種,以及超過300萬隻的大杓鷸、紅腹濱鷸、勺嘴鷸等30多種鸻鷸類水鳥。
分布於黃渤海沿岸的灘涂潮間帶濕地,從最北的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到南部的江蘇啟東長江支口,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中心節點。遷徙飛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為能完成長距離的持續飛行,候鳥需在遷徙飛行之前積累足夠的能量。同時在遷徙停歇地進行能量補充,也是候鳥進行下一階段遷徙飛行的必要准備。
觀鳥活動和觀鳥者
是鳥類保護中的關鍵環節
黃渤海濕地對於鳥類保護而言極為重要。來自國內外鳥類學者、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及眾多的觀鳥者在這一區域展開了大量鳥類調查工作。他們通過持續觀測和記錄,逐漸掌握了黃渤海濕地鳥類的種類、數量、遷徙活動規律及鳥類的重要分布地區等基礎信息。雲南省昆明市朱雀鳥類研究所理事韋銘闡釋說:觀鳥者積累和提供的大量數據,為科學家和保護管理部門識別黃渤海沿岸的重要鳥類棲息地提供了關鍵信息。比如河北的石河南島、灤南嘴東以及江蘇連雲港、南通等一些提名地或候選提名地,其是否能被確定為候鳥棲息地,主要的依據就來自觀鳥者長期觀測后積累的數據,更包含經過科學系統整理發表為科研文章的數據。“在未來遺產地的鳥類監測過程中,包括觀鳥者在內的志願者,依然會發揮重要的作用。”韋銘補充道。
今年秋季沿海候鳥遷徙
時間相較往年有所提前
鳥類的遷徙是大自然最為波瀾壯闊的生命奇跡,也是生物界最大的謎題之一。每年秋季的這個時候,大批候鳥抵達,吸引著眾多科研人員、志願者及觀鳥愛好者的目光,從不同視角解讀著候鳥帶來的訊息。
受疫情影響,2020年大規模的觀鳥宣傳和賽事少了許多,但觀鳥者們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依然堅守在觀察和調查一線。據了解,黃渤海沿岸的南遷水鳥前鋒早在7月底就進入渤海沿岸,8月后大群出現在江蘇沿海。但很多遷徙地觀測人員均報告稱,今年秋季沿海候鳥的遷徙相較往年有所提前。這是2020年不同於往年的“有點奇怪”現象,韋銘認為,這一現象是否和繁殖地(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化相關,還需后續持續關注以及相關研究來進一步証實。
鏈 接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系列世界遺產,共包含16個提名點。第一期位於江蘇省鹽城市的濱海地區,包括兩處遺產地,即江蘇鹽城南部候鳥棲息地(YS-1)和江蘇鹽城北部候鳥棲息地(YS-2)。第二期包含14個提名點,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江蘇4省的黃渤海沿岸或大河口。
丹東鴨綠江口濕地
白清泉
丹東市林業和草原發展服務中心
丹東市鴨綠江口濕地,位於黃海北岸的丹東東港濱海,南臨黃海,在鴨綠江河口和大洋河口之間,是中國濱海地區重要的河口潮間帶類型濕地,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上的關鍵停歇站。目前大部分地區被劃建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共記錄鳥類近300種,春季遷徙高峰期,單日水鳥可見量高達20萬隻。
2020年,鴨綠江口濕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候選濕地。近年來,丹東市林業和草原發展服務中心,對鴨綠江口濕地開展了持續的水鳥調查和監測。
進入2020年秋季,工作人員在鳥類同步普查同時,還開展了鳥類環志工作。秋季環志已累計環志了19種約200隻水鳥,並為其中的重點鳥種佩戴了衛星跟蹤器。按衛星跟蹤的數據,得知有的鳥已經於近期遷徙南下。目前得知,其中一隻環志中杓鷸在9月15日左右,已從鴨綠江口遷徙直達海南東寨港。
灤南南堡濱海濕地
雷維蟠
北京師范大學
灤南南堡濱海濕地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沿海區域,是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的候選提名地,目前正籌建灤南南堡(嘴東)省級濕地公園。灤南濕地每年吸引100余種幾十萬隻遷徙水鳥來此中停、越冬和繁殖。有24個物種的最大停留數量超過了其全球或遷徙路線種群1%。其中紅腹濱鷸超過了60%。
灤南濕地的潮間帶灘涂是渤海灣僅剩不多的大面積且連續的天然灘涂濕地,是紅腹濱鷸等眾多鸻鷸類的重要覓食地。目前正值鸻鷸類水鳥南遷高峰,為了給申遺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北京師范大學張正旺教授科研團隊於2020年9月下旬在此開展了遷徙水鳥調查。本次調查共記錄到37種水鳥,共11萬隻,其中翹鼻麻鴨近5萬隻,環頸鸻1.8萬隻,紅嘴鷗、反嘴鷸各1萬余隻,黑腹濱鷸5000隻,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遺鷗3000隻,並記錄到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黃嘴白鷺。
秦皇島沿海濕地
劉學忠
秦皇島市觀(愛)鳥協會
渤海灣與燕山山脈的夾持,使秦皇島周邊地區的濱海平原形成了一條狹窄的通道,幾條沿著海岸線飛行遷徙的候鳥線路匯集,使得候鳥密度明顯增大﹔恆河、戴河、洋河、灤河等在入海口附近形成的泥灘、瀉湖以及水流滯緩的河道,則提供了鳥類的停息地和食物。因此,這裡是西伯利亞、中國北方與南方、菲律賓、澳大利亞之間候鳥遷徙的通道和驛站。國際公認的世界級觀鳥勝地,也是遠東目前最好的觀察遷徙候鳥的地區。
2020年7月,秦皇島市觀(愛)鳥協會任鳥飛項目組竟然在列入遺產地第二期申報地塊的北戴河鴿子窩沿海濕地與石河南島沿線濕地,發現了向南遷徙的大杓鷸、青腳鷸等並不在秦皇島繁殖的候鳥。截至目前,調查巡護隊員已經先后發現普通燕鷗、須浮鷗、大杓鷸、青腳鷸、大濱鷸、鳳頭、黑頸、鶚、鳳頭蜂鷹等往年要等到8月下旬至9月份才能見到的候鳥,提前20余天飛抵秦皇島沿海濕地。
據巡護隊員連續3年調查統計,每年9月至10月會有大批的鸻鷸鳥類與鵲鷂、白尾鷂、鶚、鳳頭蜂鷹、大鵟等鳥類飛抵秦皇島沿海濕地,從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在列入遺產地第二期申報的北戴河鴿子窩沿海濕地與石河南島沿線,經常會看到成群結隊的大雁、丹頂鶴、白鶴邊鳴叫邊飛越城市上空、沿海濕地。如果你的運氣夠好,更是能夠欣賞到數百隻的東方白鸛盤旋著由你的頭頂而過。
天津市北大港濕地
莫訓強
天津師范大學
由於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上,北大港濕地為種類和數量均極為豐富的鳥類提供了棲息、覓食和繁殖的生境。截至目前,北大港濕地共記錄鳥類22目57科148屬279種,春秋兩個遷徙高峰季,單日候鳥可見量高達20萬隻。2020年,北大港濕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候選濕地。
天津市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市東南部,東臨渤海,南與河北省黃驊市南大港濕地相鄰,是天津市面積最大的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核心區115.72平方公裡,緩沖區91.96平方公裡,實驗區141.19平方公裡,保護范圍包括北大港水庫、獨流減河下游區域、錢圈水庫、沙井子水庫、李二灣及南側用地、李二灣沿海灘涂等區域。
近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研究機構對北大港濕地中鳥類分布的重點區域開展了持續的調查和監測,尤其針對水鳥的群落動態進行了系統的觀察,積累了大量第一手數據。
進入2020年秋季,兩所高校的聯合考察隊繼續開展鳥類同步普查。在8月底的調查中,累計記錄鳥類38713隻次,隸屬於15目34科103種﹔而在9月20日的調查中,記錄了6萬余隻水鳥,其中包括1隻卷羽鵜鶘和2隻大紅鸛。
東營黃河三角洲濕地
單 凱
山東黃河三角洲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渤海,在黃河入海口處,河海相匯、泥沙沉積,形成了我國最年輕的濕地——黃河三角洲濕地。濕地兼具海、河資源,具有咸、淡水濕地類型,形成濕地類型多樣、景觀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優越的特色。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東營市鳥類保護志願者共同對黃河三角洲濕地及鳥類資源開展巡護監測。
2020年有許多新發現。其中2月24日記錄到了34隻卷羽鵜鶘,這是它們最早的遷徙記錄﹔而到了5月25日記錄到的5隻,則是當地最晚的一次記錄。
目前,東營市觀鳥協會向東營市政府提出爭取將東營沿海濕地入選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建議,得到市政府重視,擬建立“渤海濕地保護教育(東營)基地”,以向社會公眾開放、公眾參與的方式,吸引公眾參與水鳥監測、生態教育、學術交流、自然體驗等。
2020年,針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的鄉土科普教材《美麗家鄉——黃河口》已正式出版發行並走進校園,供當地37所中小學校、22000余名師生以此為教材,系列學習生態知識。
江蘇南部黃海濕地
賈亦飛
北京林業大學
東亞-澳大利西亞
候鳥遷徙研究中心
江蘇南部黃海濕地也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中心節點和關鍵樞紐,支持著種類眾多、數量可觀的鳥類在此停歇、集結、覓食、換羽、越冬和繁殖。條子泥濕地在被列為世界遺產地后,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包括高潮停歇地等地建設,能夠為遷飛區水鳥提供更佳的停歇地。
為了充分了解以勺嘴鷸、小青腳鷸為主的鸻鷸類及其他水鳥類群在此區域的分布情況及種群動態,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和紅樹林基金會聯合調查隊在江蘇省鹽城市東台市弶港鎮條子泥、東台市與海安市交接的方塘匣口、如東小洋口及東凌這4個區域,開展遷飛水鳥調查。其中如東小洋口和東凌濕地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候選濕地。
2020年8月20日至8月23日期間,科考隊員開展了第二次同步普查,識別並記錄到61種水鳥、近17萬隻,其中條子泥區域12萬隻,包括35隻勺嘴鷸,調查到的數量也比往年同期略有增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