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專注候鳥環志,積累科研數據

青春接力  追尋飛鳥蹤跡(保護區裡的年輕人(19))

本報記者  戴林峰
2020年10月26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遂川鳥道是我國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長江中下游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

18年來,曾祥鵬和他的老師鐘平華兩代人接力堅守,累計環志3萬多隻候鳥,積累了大量科研數據。

在位於江西遂川的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一群追尋飛鳥蹤跡的年輕人。

2002年,中國林科院全國鳥類環志中心首次在羅霄山脈主峰南風面開展環志研究,隨后設立遂川營盤圩環志站。18年來,兩代人接力堅守,累計環志15目、49科、210種、34516隻候鳥,其中鳥類種數約佔我國鳥類種數的1/7。“我們為候鳥戴上具有唯一標號的金屬鳥環,並隨即放飛,期待通過后續的調查跟蹤來揭示鳥類遷徙規律,這被學術界稱作環志研究。”保護區管理局顧問鐘平華說。

環志不是簡單地給鳥兒“上戶口”,還得曉天文地理、知鳥識性

山深秋來早。沿著穿嶺而過的羊腸小道,徒步攀上海拔1300多米的營盤圩環志站,陣陣涼意扑面而來。盡管如此,保護區工作人員曾祥鵬和他的老師鐘平華卻忙得腳不沾地,額頭淌滿汗珠。24歲的小曾細致耐心,43歲的老鐘嫻熟利落,師徒倆配合默契。

緣何在此開展環志工作?攤開一張舊地圖,鉛筆輕輕一勾,“萬鳥嶺”三個字映入眼帘。羅霄山脈主峰——南風面高聳入雲,有專家認為,它是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標記。而萬鳥嶺則是北雁南歸的歇腳點,也是候鳥環志工作的作業區。

鐘平華介紹:“飛鳥識途知節令。白露至霜降前后,冷空氣南下經抵嶺壑夾峙的羅霄山脈時,在狹長的凹型谷道中形成一股強勁氣流,能助力候鳥振翅南飛。”

1998年即進入保護區工作的鐘平華說,環志不是簡單地給鳥兒“上戶口”,還得曉天文地理、知鳥識性。

候鳥中的猛禽會本能地嘴啄爪撓,常有環志員受傷。去年9月,曾祥鵬環志到一隻虎紋伯勞。這種鳥嘴巴上下都帶鉤,天性嗜肉。即便戴了手套,曾祥鵬還是被它刺傷了手掌,“鑽心地疼,整個身子都抽搐著扭到一起。”當時,曾祥鵬嗷嗷地喊出了聲,但硬是沒撒手。

截至目前,保護區已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採集鳥類咽拭、血樣等累計1萬余份,為候鳥遷徙研究提供了詳實的本底數據。

兩代人接力環志十八載,如今開啟新的傳承

夜深如墨,峰巒披上鐵色,營盤圩的環志工作仍在進行。“扑哧——”一隻鳥兒俯沖過來,曾祥鵬立馬躥起來,一路小跑著沖上前去。

“這是什麼鳥?”“蟻,一種吃螞蟻的啄木鳥。”曾祥鵬說。但2017年剛到保護區工作時,小曾卻被這隻巴掌大的小家伙難得直撓頭,“脖子像蛇一樣蠕動,頭幾乎能360度旋轉……”

曾祥鵬一頭扎進書堆把圖冊翻了個底兒掉,還是對不上號。第二天,他請教了鐘平華才弄明白:脖子蠕動,是蟻受驚時的應激反應。擔心小曾不認得生僻字,鐘平華還特別細心地為他標注了“”字的拼音。

“鐘老師就像一本百科全書,總能從他那裡找到答案。”曾祥鵬笑得腼腆。其實早在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念大一時,小曾就開始學習辨鳥了,當時,他的任課老師正是鐘平華。昔日師生成同事,老鐘常說:“這是一場青春接力。”

2002年9月,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的專家來遂川調研,鐘平華擔任向導。摘鳥、量測、安環……兩鬢斑白的老專家傾囊相授。課題組在南風面干了3年,鐘平華也跟了3年。2005年,依據大量環志數據,課題組確認了遂川候鳥遷徙通道的地理位置、主要遷徙鳥種和最佳環志時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建章領銜,中國鳥類學會、中山大學等單位10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定:途經南風面保護區的遂川鳥道是我國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長江中下游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

鐘平華也就此走上環志研究之路。他先被選派到東北林業大學進修1年,而后又從保護區管理局調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任教。如今,鐘平華兼任南風面保護區管理局顧問,每年候鳥遷徙季,都會帶學生回營盤圩採集數據。

“當年老專家教的,我會原原本本傳授給學生。”鐘平華說。2014年,江西啟動“基層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定向培養計劃”,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作為委培高校,先后為南風面保護區定向招錄了4批16名大學生。這些學生都修習過鐘平華主講的環志課。

每年集中環志約50天,但環志員365天都在守護鳥道

“嘩啦”一聲,大小各異的鳥環被鐘平華攤到桌上,規格有17種之多,重量最輕的僅幾克,通常不超過候鳥體重的3%。“精准匹配鳥環,才能避免給候鳥造成飛行負擔。”鐘平華說。鳥環回收率通常在萬分之一左右,對年復一年堅守在大山深處的環志員而言,鳥兒的再次現身就是最大的期盼。

科技日新月異,環志也被賦予更多技術含量。2018年,保護區首次為16隻候鳥裝載了衛星跟蹤器,可實時了解鳥類遷徙路線。鳥的遷徙,就像是一種對於回歸的承諾。

同樣,環志員接力守護候鳥,又何嘗不是一種承諾?曾祥鵬說,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2165種、昆虫784種、大型真菌280種,能為候鳥提供充足的食物補給。雖然每年集中環志期隻有50天左右,但環志員一年365天都守護著這裡。截至目前,保護區的環志候鳥種數已連續8年實現增加,相繼發現了白尾藍地鴝、黑伯勞等4種江西鳥類分布新記錄。

一座環志站,兩代年輕人,南風面見証了環志員們的青春。他們從老師手中接過鳥環,放飛環志候鳥,也放飛了自己的夢想。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6日 14 版)

 

(責編:丁亦鑫、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