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解讀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一工作組報告——

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堅實科學支撐

本報記者  劉  毅
2021年08月24日09: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最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這是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一工作組報告。

  這一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我們應怎樣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

  報告加深了人類對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的理解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說:“IPCC評估報告匯集了全球最新的氣候變化科研成果,已成為國際社會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制度、採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最重要的科學基礎,也是各國政府制定本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主要科學依據。”

  宇如聰表示,剛剛發布的《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提供了自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以來的最新科學進展,闡述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信息、氣候系統物理過程、區域氣候變化信息的評估結論,就全球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未來趨勢、變化原因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加深了人類對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的理解。

  “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一工作組報告指出了很多新的變化。”宇如聰認為,主要亮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報告基於改進的觀測數據集,對歷史變暖進行了評估,並且在科學理解氣候系統對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響應方面取得了進展。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高出約1攝氏度,人類活動的影響已造成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1750年左右以來,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報告從物理科學的角度,指出將人為引起的全球變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二氧化碳的累積排放量,同時還要控制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指出,在考慮所有排放情景的情況下,至少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升高。穩定氣候需要大力、快速和持續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除非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否則21世紀升溫幅度將超過1.5攝氏度甚至2攝氏度。

  ——與以往IPCC報告相比,此次報告中有關區域氣候變化信息的內容更加豐富,增加了區域氣候變化評估有關內容,加強了與其他工作組之間的銜接和一致性。報告指出,每個地區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變化,在未來幾十年裡,所有地區的氣候變化都將加劇。極端高溫和降水事件將越來越頻繁。氣候變化正在影響降雨分布,在高緯度地區,降水可能增加,而亞熱帶的大部分地區則可能減少。沿海地區海平面將持續上升,導致沿海低窪地區發生更頻繁和更嚴重的洪水,並將導致海岸受到侵蝕。進一步的變暖將加劇多年凍土的融化、季節性積雪的損失、冰川和冰蓋的融化、夏季北極海冰的損失等。報告首次對復合型事件進行分析,指出人類的影響可能增加了復合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概率。

  中國為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客觀性,發揮了積極建設性作用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司長姚學祥表示:“30多年來,中國氣象局深度參與IPCC的制度構建和改革,團結各發展中國家,堅持從機制上保障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力度,從流程上確保評估過程的透明性,參與制定IPCC評估報告框架,推薦中國優秀科學家參與評估報告編寫,組織相關部門對評估報告開展政府評審,提交數千條中國政府意見,為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客觀性發揮了積極建設性作用。”

  “對IPCC評估報告的積極參與和突出貢獻,成為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范例。”姚學祥表示。

  姚學祥說,以這次IPCC批准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一工作組報告為例,中國氣象局前期組織了多輪政府和專家評審,形成上百條評審意見並提交IPCC。今年7月26日至8月6日,中國代表團出席IPCC第五十四次全會暨第一工作組第十四次會議,積極建設性推動報告審議取得進展,為決策者摘要結論的客觀、科學、平衡表述和通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IPCC歷次評估報告,由來自全世界的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家共同編寫完成,中國氣象局在組織推動中國科學家參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IPCC成立30多年來,中國氣象局深度參與歷次評估報告,累計組織推薦上千位來自各行業的科學家參與了IPCC的評估進程,其中148位科學家成為各工作組報告和綜合報告作者。”姚學祥介紹,從IPCC第三次評估開始,中國氣象局丁一匯院士、秦大河院士和翟盤茂研究員,連續擔任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充分發揮了在IPCC科學評估中的領導作用,他們和各位中國作者一起,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科學家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觀點。他們在為國際科學評估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成為推進中國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應對機制建設和科學普及的核心力量。

  第一工作組報告是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一部分,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於2022年完成。宇如聰表示:“從今年到明年,IPCC將陸續完成並發布各工作組報告和綜合報告,其中要開展對報告及決策者摘要的政府/專家評審、組織召開全會審議通過報告並發布。之后將啟動第七次評估報告的進程。”

  宇如聰說:“中國氣象局將積極組織國內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和專家,對報告開展各輪中國政府評審,並組織中國代表團積極參與全會審議,有理有據促成客觀、科學、平衡的報告結論。評估報告發布后,將以新聞發布會、宣講活動、教育培訓等多種形式,科學解讀和宣傳IPCC最新成果,使公眾和業內人士更好了解氣候變化科學進展,增強節能減排意識和成果應用,並積極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決策支撐。”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災害風險管理

  習近平主席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氣象部門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姚學祥介紹,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災害風險管理,中國氣象局將強化基礎性工作,通過科技創新支撐氣候治理。

  ——完善氣候系統綜合觀測站網建設。在中國氣候系統關鍵區,協調推進氣候觀象台和大氣本底站建設,拓展溫室氣體立體觀測網絡功能與布局。加強氣候變暖對我國典型脆弱地區影響的監測,推進青藏高原氣候系統綜合觀測能力建設,加快冰川站網建設。

  ——加強氣候系統大數據能力建設。建立全球百年以上時間尺度地面溫度序列。建立完善全球區域一體化大氣和陸面再分析系統。基於氣象衛星觀測數據,研發主要溫室氣體濃度變化產品,研制全球和中國區域植被、海溫、凍土、積雪長時間序列氣候數據集。

  ——提高對氣候變化規律和機理的認識。推進氣候系統相互作用機制研究,持續開展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研究。深化氣候系統多圈層、多時間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對中國氣候變化與異常的影響過程與機理的認識,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響應與城市效應,分析氣候系統突變與反轉點等前沿科學問題。

  ——推進地球系統模式發展。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實現不同圈層分量模式的高效耦合,繼續參與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提高東亞區域氣候變化模擬與預估水平。研發中國10至30公裡高分辨率精細化區域氣候模式。

  “與此同時,中國氣象局將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全力保障國家氣候安全。”姚學祥表示。

  ——發展預估技術,建立中國區域氣候變化預測預警業務。開展中國區域極端事件未來預估,關注未來10年至100年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變化,以及可能的“閾值”和突變點。建立中國區域精細化網格月—季—年際預測業務,提高月、季預測和年景預測水平。

  ——強化災害風險管理,開展面向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影響評估和應用示范。建設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平台。開展面向農業、水資源、海洋、人體健康、基礎設施等重點方向的早期災害預警和風險預估技術,發布重點行業風險預測、預估和預警產品。開展京津冀地區、長江流域、粵港澳大灣區、青藏高原、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流域的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評估。加強城市氣候變化風險評估。

  ——增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氣候可行性論証能力。面向“雙碳”目標,開展極端氣候事件對發電設施和能源供需結構的綜合風險評估。此外,還要建立針對重大工程建設、城鄉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証、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風險評估技術體系。

  ——強化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與服務。圍繞應對氣候變化新形勢和新需求,針對氣候變化關鍵、熱點問題開展決策服務。強化氣候變化專業服務,例如研發推廣適應需求的精准氣候保險類產品、建立全國—地方巨災氣候保險模型試點示范區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4日 13 版)

(責編:李楠樺、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