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描绘美丽画卷(人民观点) “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5年 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87个市县入选。从云南楚雄到江苏宜兴,从黑龙江漠河到广西东兴,越来越多的地方登上生态文明建设“光荣榜”,共同描绘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彰显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这五年,绿水青山更美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百年逐梦今朝圆——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 湖北宜昌,矗立在长江西陵峡谷的三峡工程有如一座历史丰碑,铭刻着中华民族一段百年梦想。 日前,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总体优良,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超额完成年度调水计划 运行六年实现达效 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 余璐)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截至11月1日早上8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超额完成水利部下达的2019~2020供水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向工程沿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86.22亿立方米,为年度水量调度总计划的117%。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调度年度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
水利部:治淮70年成效显著 淮河面貌彻底改变 人民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余璐)“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治理,淮河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逐渐从水患深重变为安心幸福河。”近日,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修”出最美生态(新时代新步伐) 中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这是因为中国自然资源稀缺,本底质量较差,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加之快速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导致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高质量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遭到破坏,可持续提供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下降,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
新理念引领我国防灾减灾新实践
数千年来,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进入21世纪,水旱灾害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人离不开水,但水患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
曲久辉院士:后疫情时代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应从四方面着手
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余璐)2020年环境领域发生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席卷全球。疫情发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曲久辉领衔中国工程院相关院士团队,迅速投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环境风险防控”应急攻关项目,取得全新研究成果。
美丽中国建设 五年再上台阶 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紧锣密鼓开展。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的第一批警示案例中,中铝广西稀土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严重污染当地环境,中国建材集团浩源水泥有限公司污染物长期超标排放。
“几”字弯上看黄河 大河蜿蜒至北疆,出宁夏,入内蒙古。 在这里,浩浩黄河沿贺兰山麓向北而行,与东西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碰撞、向东,画出一个遒劲的“一”字,最后遇到吕梁山脉,转而向南,在大河“致北”绘就出一个壮阔的“几”字形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