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生态
人民网>>生态>>正文

中国大熊猫保护进入优生优育时代

2015年03月01日08:29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大熊猫保护进入优生优育时代

  据28日公布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比第三次调查增长16.8%。中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比第三次调查增加211只,其中育龄大熊猫占比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并启动了野化放归工作,先后有3只人工繁育大熊猫经野化培训放归自然。

  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要送大熊猫出国“靠捉”。如今,位于四川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并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从“捉”到“养”,再到现在“放”,中国大熊猫保护进入优生优育时代。

  有“熊猫爸爸”之称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是大熊猫保护“坎坷路”的见证人。张和民说,对于野生大熊猫种群而言,不打扰就是最大的保护。而在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方面,难发情,难受孕,难养活,是大熊猫繁育的三座大山,多年来一直无法解决。

  对此,张和民的独门秘诀是——爱心饲养。“我觉得动物和人一样是有情绪的,心里不高兴、一紧张,激素分泌出现紊乱就会生病,导致一系列问题。”张和民说。1991年,第一只熊猫幼仔“白云”出生,这意味着“爱心饲养”获得成功。

  张和民表示,大熊猫人工繁育的成功,是人们对大熊猫认知的阶段性胜利。大熊猫的人工繁育难关在20世纪初已经攻破,从2000年到2005年这期间的人工繁育工作处于技术持续和巩固时期,中国大熊猫人工繁育迎来生育高峰,平均每年繁育成活的幼崽在15胎以上。

  “但大熊猫野化培训是必须的,因为大熊猫不是宠物。进行大熊猫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其回归野外,让大熊猫能在不被破坏的栖息地里健康成长。”张和民说。

  2010年,全球大熊猫人工繁育取得历史性突破,种群数量达到312只,超过预定的人工圈养种群数量300只目标。“根据遗传学公式,圈养300只大熊猫的目标达到了,说明大熊猫物种在100年内能保持95%以上的遗传多样性,大熊猫可以通过自我维系、自我繁殖来继续繁衍下一代,从而不会灭绝。”张和民说。

  然而,实践中科研人员发现大熊猫圈养种群质量有下降趋势,突出体现在圈养个体的遗传贡献严重不均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已经低于野生种群。”张和民说。

  他认为,现阶段是大熊猫野化的最好时机,只有野外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才能真正摆脱濒危境地。于是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心工作重点转入优生优育和野化放归。目前,中心一年幼崽出生量要控制在十胎以内,数量会有十到十五只,而其中一半要参与野化项目,以保持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

  “野化放归是对野生大熊猫种群的一种补充、复壮。”张和民表示,通过科学手段,将人工繁育的物种个体经过野化培训后,逐渐适应野生环境,最后放归,是对物种的一种数量补充及繁衍保护。

  2012年,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出生的熊猫宝宝——雄性大熊猫“淘淘”,皮下埋植国际通用的ID身份识别芯片,携带GPS颈圈等先进装备,开始独自野外求生。“淘淘”迈出野外的一小步,对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而言是迈向了新的阶段。

  大熊猫放归成功通常分几步:第一步大熊猫要至少存活一年,自己能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大熊猫要能参与到野放区域当地的“社会交往”,建立自己的领地,在发情期能“找到伴”;第三步是能否繁育后代,如果放归的熊猫没有生育“下一代”,那么放归并不成功。

  2013年11月雌性大熊猫“张想”的放归,从大熊猫野外繁殖特点上推测,其参与野外种群繁育的几率更高,这让科研人员们看到了希望。未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开展单个幼仔野化放归、怀孕熊猫野外产仔等大熊猫野化放归新尝试,会有越来越多的大熊猫沿着“淘淘”“张想”的足迹回到大自然。

  而针对大熊猫人工繁育的另一隐忧就是疫病防治。2014年底,陕西圈养大熊猫发生犬瘟热疫病死亡。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副司长贾建生对此表示,目前疫情基本趋于平稳,但仍未查清疫源。

  “危险一直都在。犬瘟热对于大熊猫来说属于重大疾病,一旦感染,基本上难以存活,而且现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说,中心虽然没有发生疫情,但此事是很大警醒,未来大熊猫疫病防治工作更为重要。(记者 余里 易凌 石莹 屠国玺)

(责编:陈健、杨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