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生态>>林业局
人民网>>生态>>正文

山西杨树局多措并举倾力构筑防风固沙“绿色屏障”

白鸿滨

2015年12月03日15:0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山西杨树局多措并举倾力构筑防风固沙“绿色屏障”

  人民网10月16日电(白鸿滨)10月的晋北地区秋意正浓,站在山头放眼望去,一座座青山被茂密的树林覆盖,金色的杨树与绿色的苍松交相辉映,景致美不胜收。回想上世纪60年代,这里的植被零零散散,每到风季,黄沙满天飞,遮天蔽日。如今在这里分布着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的十大林场,他们在总面积167万亩的广袤沙土地上,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治沙、三北、天保、植被恢复等造林工程,构筑起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做出贡献。

山西杨树局金沙滩林场(白鸿滨 摄)

  “集中连片规模化”领衔“生态兴省”前沿

  2015年4月初,山西北部地区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而在桑干河两岸、大同县古长城脚下的造林工地,展现的却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落阵营林场造林队队长马光明带领着100多人挖坑、栽苗、培土,吃在工地,干在工地,用精、细、实的劳动在荒芜的沙土地上点播绿色,这是山西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十大林场今春植树造林的一个缩影。

  山西杨树局按照“敬天为民”的理念,顺应自然规律,早规划、早部署,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沙区生态治理。将国家、省级治沙、三北、天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四大工程捆绑实施。今春,全局完成天保造林6000亩,精品造林4000亩,治沙造林24000亩,成为工程量最大,投资额最多的一年。该局利用10多年时间,营造了40万亩小叶杨退化防护林修复工程,1处5000亩以上、4处2000亩以上、13处千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化沙区生态治理工程。为晋北大地增绿、增色、增量、成网,张扬着密集树林阻截、夯固强劲风沙的威力。

山西杨树局油坊林场(白鸿滨 摄)

  科技创新推动造林工程迈向高品质

  小叶杨被当地百姓称为“小老树”,别看树干不粗,但每棵小叶杨的树龄都在30年以上。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就是这些“小老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在晋北地区阻止了沙漠东移南侵,起到了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的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叶杨枯死现象逐年增多,林地功能越来越弱,防护效益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晋北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此,山西杨树局科技中心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推出了伐桩嫁接技术,利用劈接法更换“小老树”为新杨树品种。这一技术目前已通过成果鉴定,在山西推广应用近万亩。

  近年来,山西杨树局科技中心立足山西,先后实施科技公关和技术推广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在杨树品种选育领域,经过多年研究,精心培育成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白杨树新品种,以生长快、抗寒、抗旱、防病虫、树型美观的优良特性,成为杨树系列研究的佼佼者。2015年,杨树局又投入160万元科研经费,在油松种源试验林、黄松引种造林、柳树种源试验林等科研项目中取得重大成果。

(白鸿滨 摄)

  在“小老树”退化林改造中,山西杨树局始终秉持科技引领的观念,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在濒临枯死的“小老树”林中栽植油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由纯林变为针阔混交林。在“小老树”下栽植株距1米,行距3米的松树苗,每亩密植220株苗木,生长到一定期限后,实施隔珠起苗,留下的松树生长成林,将接替退化的“小老树”,筑起防风固沙的新屏障。

  “林苗一体化”彰显造林生机

  2015年3月中旬,全局各林场林苗一体化建设工地人头攒动,专业造林队伍与季节性务工人员齐心协力,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挖坑,栽苗,培土,严格按操作规程把点点新绿播在林地里。薛家庄林场从3月18日造林工程启动,到4月11日结束,20多天的时间里用工4.86万人次,造林4874.5亩,林苗一体化建设面积4200亩,栽植大苗141万株。在九梁洼林场,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在7000多亩林地里栽植樟子松、油松120多万株。在场地可以看到,见缝插针栽植的苗木长得正旺,每隔30米就有一条标准的出苗通道。据该场主任工程师王小东介绍“这样的通道,保证了我们的苗木栽得进、运得出、不伤苗”。

山西杨树局“林苗一体化”((白鸿滨 摄)

  “杨树局优势在土地,潜力在林下,出路在苗木。为此我们提出了场圃一家、林苗一体的发展思路,夯实经济基础,推进林区可持续发展”,2014年山西杨树局局长王治中在全局工作会议上如是说。会议结束后,《杨树局林苗一体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很快出炉,方案计划从2014年——2018年,利用5年时间,完成12万亩、5000万株的林下大苗定植培育任务,工程总投资11420万元。

山西杨树局“林苗一体化”(白鸿滨 摄)

  构建林苗一体化科学发展格局,合理布局是关键。山西杨树局按照不同林分地类,推行了三种栽植模式。一是退化低效林分栽植模式,在濒临枯死的小叶杨林中栽植针叶树,由纯林变为混交林,达到改善林分结构,增强稳定性。二是针叶树幼林地栽植模式,通过立体经营,形成后备树种、苗龄的梯次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三是成过熟杨树丰产林地栽植模式,栽植针叶树、竹柳或其它社会绿化树种。

  “林苗一体化”是发展生态经济的生动实践,成为破解长久以来困扰全局经济建设低迷发展的“金钥匙”。山西杨树局副局长吴强说“小老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林苗一体化是一种生态功能的修复措施。与过去的纯林相比,林苗一体化实现了针阔混交,可有效地优化林分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责编:赵爽、庄红韬)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