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生态>>林业局
人民网>>生态>>正文

山西省杨树局:科技兴林

张国芳

2015年12月09日09:19  来源:科技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山西省杨树局:科技兴林

  [导读] 山西省杨树局,地处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总经营面积169.11万亩,毛乌素大沙漠东部前沿,气候环境恶劣,属三北主体地段、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是全国林业单位中唯一一个以树种命名的国有林局。

  山西省杨树局,地处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总经营面积169.11万亩,毛乌素大沙漠东部前沿,气候环境恶劣,属三北主体地段、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是全国林业单位中唯一一个以树种命名的国有林局。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杨树局建局当初,国家林业局(原国家林业部)就想通过在杨树局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为在“三北”半干旱地区乃至全国大面积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提供经验和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如今,三十五年过去了,山西杨树局依靠科技兴林实现了林业快速发展。

  科技攻关 实现改造新模式

  杨树局全局有林地积153.02万亩,其中低产低效 “小老树”林分99万亩,全部为成过熟林,林分质量差,逐年枯死严重。针对此情况,杨树局在最大限度减少生态扰动的前提下,以项目为带动,以科技为支撑,坚持退化林分改造与工程造林、保护利用、产业发展相结合,先后建成了先进的生物防治车间、组培室、土壤化验室、病理种子检验室和20000平米温室大棚,重点对退化林分改造技术路线、模式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科技攻关,共有2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截止目前,已完成退化林分改造40万亩。

  多年来,杨树局围绕改造小叶杨的建局初衷,积极探索北部风沙区杨树速生丰产林造林技术,积累形成了一套先进适用的退化林分改造模式。在模式的选择上,对“小老树”分布相对均匀、密度较大的林分,推行带(块)状间伐植苗更新模式:对“小老树”分布相对均匀、密度较小的林分,推行林冠下植苗更新模式,对“小老树”分布零散,长势很差的林分,推行片状皆伐植苗混交更新模式;对“小老树”分布均匀、树体相对健康的林分,推行伐桩嫁接改造新模式;对更新后保留的健康杨树林分,推行针阔混交与伐桩嫁接改选更新相结合的模式,形成针对不同林分特征的更新模式,极大提升了改造的针对性、技术的适用性和更新的有效性。

  更新技术 科学选育新品种

  在长期的“小老树”改造实践中,杨树局创新并应用于沙区生态治理新模式,利用劈接法更换“小老树”杨树新品种的伐桩嫁接模式,经过5年更新改造研究,于2010年顺利通过山西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据了解,该技术周期短、成本低、成活率高、不用浇水,速生丰产、加快推广、生态扰动少等7大优势,在同类 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推广2万余亩,对加速林分改造和优良品种推广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通过更新技术研究,已建立形成了带(块)状间伐,片片皆伐的更新技术,杨树伐桩嫁接技术体系,针阔灌混交造林技术,人造小背阴抗旱造林技术等更新造林技术体系。

  近年来,杨树局针对难生根、珍贵、高经济价值树种和花卉进行组培攻关,形成成熟化程度高、适用性强、易于推广的组培技术配套体系,组培成功的树种和花卉主要有美国红栌、农大钙果、树莓、美国奇异核桃、乌饭树等二十余个品种,其中美国奇异核桃组培技术已申请成果鉴定。

  针对三北地区杨树的品种退化、易感染病虫害、生长慢等劣势,进行杨树新品种选育选优,在更新树种的选择上,杨树局组培选育了中金杨、金白杨、金黑杨等系列优良新品种,选出的中金杨2号、7号、10号经山西省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科技成果二等奖;金黑杨、白金杨被审定为良种。目前,选出的优良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

  在盐碱地造林技术方面,积极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和水利措施等多措并举开展攻关研究,在选择松柏柽柳、沙枣、枸杞等耐盐碱树种的基础上,客土做台、微肥改土、秸杆阻断、浇水溶酸、覆膜集雨等配套技术综合应用,取得初步成果。

  多方协作 实现产业快发展

  杨树局科技中心建有全国最大的杨树基因库,共收集国内外杨树基因1100个,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实验研究中心实施单位,山西省外专局引智成果杨树新品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山西省林业厅首批确认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与中国林科院、山西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农大等多个科研院所建立的科技协作关系。

  从承担实施我国第一个林业国际合作项目——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至今,杨树局长期从事杨树品种选育、半干旱地区育苗和造林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杨树退化林分修复和盐碱地造林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新品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近年来,山西杨树局科技中心立足山西,先后实施科技公关和技术推广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2015年,杨树局投入160万元科研经费,在油松种源试验林、黄松引种造林、柳树种源试验林等科研项目中取得重大成果,充分发挥了林业科技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责编:赵爽、庄红韬)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