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千里寻"臭水"只为美丽中国 揭密环保督查背后故事【2】

人民网记者 余璐

2018年07月20日08:58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科学分析巧甄别 通宵达旦求真相】

由12名精英组成的第31督查组,有来自权威科研机构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专家,也有长期奋战在环保系统、住建系统第一线的执法人员。

(督查组开会讨论,部署工作。人民网记者余璐 摄)

“白天督查现场,晚上督查报告。”因为每天的督查情况必须在当晚8时前通过手机APP上报,技术专家们挑灯夜战就成了常事。他们一方面需要耐心地与地方协调以给出令人心服口服的报告;一方面还得协助媒体报道出最真实的情况。“环保欠账太多了,但只要老百姓高兴,难也得做!”技术组长宋桂杰说。

(时针指向凌晨1时,督查组仍在开会讨论当天督查发现的问题。人民网记者余璐 摄)

严峻的形势,让督查组每天例会开到子夜是家常便饭。曹申平一直挂在嘴边的是治理黑臭水体对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性。“我们与黑臭水体打交道,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清香,如果地方政府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能像重视建设高楼一样重视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他笑言,“那么,城市黑臭水体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督查组监测员在实验室进行水样分析。人民网记者余璐 摄)

督查工作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工作强度较大,监测人员时常因为比对结果超出误差而在现场与实验室之间疲于奔命。督查组监测人员孙仓说,“本着当天采样、当天分析、当天出报告的原则,早晨8点出门,往往晚上10点以后才拿到结果,还得赶回督查组交给上级。”

(督查组的午餐,包子是日常便饭。督查组供图)

人是铁,饭是钢。行动中,食无定时,饱一餐饿一顿是常事,众人奔波之余也只能将包子作为日常便饭,联络员阿彦自嘲,这是“苦中作乐”。

(责编:余璐、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