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樓間的野生沉香樹。
沉香半成品。
今年兩會政協委員舊事重提 希望將沉香設為市樹推動沉香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近日,博愛七路42棵沉香樹一夜之間被人攔腰鋸斷盜走,引起市民廣泛關注。事實上,在2011年中山市兩會期間,已有政協委員提議將沉香設為市樹,今年中山兩會,市政協經濟委主任劉志偉的一份議案重提此事,希望借此推動沉香文化的傳承和產業發展,增進市民對沉香樹的保護意識。
中山古稱香山縣,是歷代廣東沉香產出、進貢、出口之地,南宋時立縣,得名香山。2011年10月,中山更是收獲“中國沉香之鄉”的美譽,沉香種植與沉香文化復興隨之蔚然成風。如今,全市沉香樹保有量已近200萬棵。然而,市樹之爭,為何三年未定﹔中山發展沉香產業,困境何在?
文/記者余婷婷、秦鬆 圖/記者羅知鋒
中山沉香的前世今生
獲“沉香之鄉”美譽 九成以上山地是土沉香
中山舊稱香山,沉香文化源遠流長。南宋年間(1125年)設縣,立縣前為東莞縣下屬的香山島。東莞縣作為沉香的著名產地,每年有大量“沉香”進貢朝廷,屬下的香山島是主產地,香山之名,緣起沉香。
據《中山市志》記載,中山境內現存的野生土沉香分布於五桂山、沙溪、大涌等11個鎮區約300平方公裡的范圍,佔全市山地面積的93%。2011年中山市獲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沉香之鄉”稱號。
近年來,對本土白木香的保護才逐漸引起重視,中山沉香種植蔚然成風。有數據顯示,2010年,白木香樹保有量達50萬棵,截至2013年初已增至200萬棵。
偷採偷盜猖獗 沉香木傷痕累累
近年來,沉香供需旺盛,價格逐漸被炒高,有媒體報道的數據顯示,從2009年開始,天然沉香的價格連續兩年以超過30%的幅度增長。野生沉香保護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盜採猖獗。
在三鄉鎮白石村,前任村長黃文堪,指著白石村一棵需要兩人才能環抱的古沉香說:“防不勝防,這棵一百多年的樹上,已被砍了好幾道30多厘米的傷口。”白石村附近有10個自然村,村村皆有野生沉香樹,村民已結成保護組,不定時巡視,防止偷香。“如今野沉香越來越少了,很多古樹遍布刀疤釘痕。”其稱。
古法採割沉香是砍倒大樹,用泥土堆封或在水塘中漚腐,三五年之后,找出未腐之油脂塊,是為沉香。這種不可再生的採割方式,讓野生沉香樹數量大減,野生沉香被列為國家二級瀕危物種。
日前,博愛七路上42棵沉香樹,盡管還沒有結香,卻在一夜之間被人攔腰鋸斷盜走,損失了近30萬元。市園林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類似偷盜事件已不是第一次發生,2011年也曾發生過,只是數量較少。而古代產香聞名的五桂山一帶,擁有約百萬棵土沉香,不過每年都有不少人偷採沉香,許多樹木遭受刀砍斧鑿,已經傷痕累累。
人工結香技術漸成熟 市場需求旺盛
據介紹,一棵沉香樹結香需要一二十年以上的培植,頂級的沉香甚至需要幾百年時間,沉香的產業化發展一直不理想。近年來,人工結香的技術逐漸成熟,中山的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適宜沉香種植,三鄉鎮黃悅雲等村民開始躍躍欲試,想搭上沉香產業的順風車。
三鄉鎮錨山村的十二畝山,因村民黃悅雲在此遍植沉香,慢慢被人稱為“沉香山”。站在山頂向下俯瞰,林木扶疏,一片蓊郁。三年前,他承包下40畝的山頭,用於種植土沉香,2萬株苗木如今已長至兩三米高。山腳下,一位工人正在培育今年春天長出的幾十株新苗。他家門口一株較大的沉香木上挂著吊瓶,“這是在進行人工結香。”他說,“要不是今年的寒潮,樹木可能長得還要好。”
在相距不足3公裡遠的白石村,五六年前,黃文堪帶領三四個村民承包了300畝經濟林,其中100畝已經種滿了土沉香。
記者從今年的市政協提案中了解到,沉香應用廣泛,市場需求旺盛,發展產業正當時。不過,野生沉香結香年限長是產業化發展的主要阻礙。
2012年中山成立了沉香協會,127名會員中不少是研究沉香的專家,還有人成功發明了兩種人工結香技術,已申報國家專利,可將沉香結香時間縮短到半年左右。此外,中山市國林沉香科學研究所也獲得10多項國家專利技術。
政協委員:
重提確立沉香為市樹 推動產業發展
中山發展沉香產業看起來似乎萬事俱備,然而沉香協會會長李漢超卻認為目前依然困難重重,“海南、昆明等地,沉香產業逐漸形成規模,而中山才剛剛起步。”他說,沉香產業在中山,還止於樹木培植階段,而產品生產、銷售、文化宣傳等環節還未跟上。劉志偉向記者表示,在中山發展沉香產業,最需要的是政府出台相應的扶植政策。“要扭轉牆裡花開牆外香的局面,不能讓我們的技術盡為外地產業服務。”
今年兩會,設立沉香為市樹的爭議被再次聚焦。據悉,早在2011年中山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議設沉香樹為市樹。2012年5月份,中山市公開評選“市樹”,土沉香的選票遙遙領先參與評選的其他樹木,如細葉榕、鐵冬青等。而最終,此事卻因種種原因沒有結果。今年中山兩會,市樹之爭被重提,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劉志偉提交了一份提案,再次建議確立沉香樹為市樹。
劉志偉認為,從文化方面,中山作為沉香之鄉,沉香文化源遠流長,沉香作為中山名片無可爭議,從自然條件方面,中山75個風水林中保存有土沉香的就有37個,近幾年,通過沉香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努力,沉香樹保有量已達200萬株。
“借沉香之鄉美譽的東風,將沉香設立為市樹,對傳承沉香文化,復興沉香產業都有積極的意義。”劉志偉表示,如果市樹花落土沉香,將引起政府對沉香保護、推廣、沉香產品研究等方面的關注,盡快出台相應的扶植政策,對實現沉香產業化發展將大有裨益。
林業局:
提案已提交人大論証 需要多方論証
不論是從文化尋源還是土沉香在中山的種植情況,市樹名落沉香,似乎無可爭議。在2012年市樹評選中,沉香呼聲最高,然而市樹到底花落誰家卻遲遲未定。市樹爭議,三年未果,究竟是何緣由?
對此,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提案已提交人大論証。“作為‘市樹’,應具備適應本地、分布廣泛、內涵豐富、公眾認同感高等特征,需要多方論証。”他說,當時參選的樹木包括細葉榕、鐵冬青等,“這些都是中山常見的樹木,也有資格代表中山。”
沉香協會會長李漢超透露,市樹未定的原因,也許跟此前有院士稱土沉香促癌有關。
據悉,1992年,中科院院士曾毅就在一篇學術論文中稱包括土沉香在內的52種植物有促癌作用。然而,也有專家稱自然界植物促癌一說法說服力不大。昨日,記者電話採訪了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石福臣老師,他表示,自然界的植物的毒性要對人體造成危害,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作為觀賞性植物,沉香應該不至於危害健康。”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