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環保

我國著手摸清霧霾元凶 官員稱需一年以上時間監測

顧瑞珍、陸文軍

2014年04月04日19: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工業污染?燃煤排放?汽車尾氣?

  道路揚塵?廚房油煙?街頭燒烤?

  我國著手摸清霧霾元凶

  當前,霧霾已成了城市揮之不去的陰影,成為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治理大氣污染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卻一直眾說紛紜,霾從何來?如何對症下藥?霧霾源解析能否破解我國治霾之困?

  “霾”源頭,眾說紛紜

  空氣重污染究竟從何而來?被認為污染禍首的PM2.5,其真正來源又是什麼?很長時間來,這個治污的基礎性問題,始終眾說紛紜。譬如,有研究成果稱,機動車尾氣的PM2.5貢獻隻有4%,引起廣泛爭議。

  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加強灰霾、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監測預警等研究,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

  記者了解到,中央部委層面對於“霧霾”污染的源頭研究工作,已經展開,有望逐步揭開“霧霾”的神秘面紗。在此前舉行的《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啟動會上,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坦言,“底數不清、機理不明、技術不足”是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頸之一,首要工作就是搞清污染“元凶”。

  “隻有摸清產生霧霾的主要因素,治理才能有的放矢。環保部推開源解析就是力圖使分析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介紹說,做霧霾的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時間的監測,獲取大量的監測信息,要做大量的源分析,需要選擇合適的點位 進行長期的觀測和監測。

  源解析,聚焦病灶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一份具有參考價值的源報告必須基於常規性、持續性的監測數據和解析,按要求,每天都要採樣,再進行分析,最后再進行數據處理,才能科學確定來源,但是我們現在往往都是典型時段採樣,導致分析結果可能偏差,污染源的判斷也不夠准確。

  我國很多地方的空氣都出現了“霾症”,但病灶各不相同,沒有一份基於本地情況的,清晰的霧霾“源報告”,就好像治病找不到病因,對症下藥無從談起。

  按照目前公認的說法,工業污染、燃煤排放、汽車尾氣、道路揚塵乃至做飯的油煙、街頭的燒烤,都是PM2.5飆升、霧霾頻發的元凶,可究竟哪一個是“主要矛盾”,卻有著諸多截然不同的說法。如近期中科院大氣物理所關於北京霧霾污染源的分析報告稱,北京PM2.5的來源中汽車尾氣佔比不足4%,該結果與北京市官方公布的數值22%以上相去甚遠。數據差異的背后,是汽車尾氣究竟是不是北京霧霾的重要元凶這一重要問題,因為這將決定治理的方向和次序。

  為了防范由於污染源頭不清造成的認識混亂以及治理資源浪費,環保部已開始部署污染源解析工作,並且有步驟推進。

  把脈下藥,解治霾之困

  根據環保部的要求,全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今年要盡快啟動源解析研究,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要在今年上半年前提交初步研究成果,其他地方也要在今年年底前提交源解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據介紹,長達10年的上海大氣顆粒物源解析已取得初步成果,並在治污中得到有效應用。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說:“為了定性或定量識別大氣顆粒物來源,上海逐步構建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與源譜,探索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在常態源解析和重污染快速源識別兩個方面均取得進展。”

  “常態源解析初步揭示PM2.5來源,得出空氣中PM2.5本地人為污染排放貢獻佔八成,交通和工業是重頭,基於此,上海制定了180多項有針對性治理措施”。上海市環保局負責人透露。

  吳曉青說,對於源解析的結果,各地要組織專家認真分析論証,以權威、科學的方式進行發布,並組織專家做好深入解讀,引導公眾正確認識。

(責編:實習生、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