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不少旅客在發車前與綠皮火車留影。劉偉攝
?當,?當。
2014年7月1日下午1點55分,從鄭州駛來的2191次列車,在溫州站停留短暫44分鐘后,啟程返回鄭州。
這是這輛綠皮火車最后一次親吻這條相伴了半個世紀的鐵道,最后一次穿越過南北的峻山秀水、城市和村落的煙火人家。
在它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這一天,它獲得了此生不曾有過的注目。媒體上、網絡上、個人社交軟件上,很多人轉發它的照片,討論和分享與它有關的旅程記憶。速度慢、衛生差、車小人擠、夏熱冬冷……所有曾經的抱怨,此刻都變成了集體的懷念和緬懷。
它很慢,但它總會帶你到達你想去的地方
昨天下午1點11分,2191到達溫州火車站第6站台。按照列車時刻表,它應該在12點35分時到達。
網友“東方紅de廣鐵”在自己乘坐2191的直播貼中,忍不住發出抱怨:“鄭局綠皮2191最后20分鐘旅程,金溫區間幾乎逢車就讓。”
在各種顏色的列車中,行駛到鐵軌上時,綠皮車的“路權”是最低的,它要為一切快車讓道,所以它經常停,開不快,常常晚點。
它也曾經歷過輝煌時代。上世紀50年代,它是先進列車技術的代名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是中國人唯一的遠行工具。
登上停靠著的2191,如今的它像一個暮年老者般掩不住身體的衰老和常年奔忙后的疲憊:車身上鏽跡斑斑,垃圾遍地,混雜著食物、廁所和體味的各種異味扑面而來,不加掩飾地向你展示,它是怎樣拖動著一列列超員車廂,從千裡之外搖晃而來。
不過,即使這樣,它卻給人一種奇異的踏實感。半個世紀的歲月沉澱賦予它一種厚重——一公裡到下一公裡的累積,它終將會送抵你想要的那一站。
來溫近百次,他卻從來沒看清溫州啥模樣
列車停靠的短暫時間,讓51歲的陳偉利得以走出僅40平方米的逼仄餐車廚房間,到車外吸一口涼爽的空氣。
他是2191次列車的廚師,每次出車,要為顧客准備6餐,乘務組7餐,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工作16個小時。夏季的綠皮車就像是一個大蒸籠,而最熱的地方,就是廚房。“燒煤做飯,廚房最高溫度超過50度,衣服每天都是濕黏黏的。”他說。
他在列車上工作了31年,看過太多車廂中的人生百態。他說有時他會有種愧疚,對乘客的愧疚。“夏天熱得受不了,冬天冷得不行,真是受罪。”綠皮車的告別,在他看來是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這個土生土長的鄭州漢子,嘴上說著不會舍不得,卻端著自己的相機,把列車前前后后都拍了個遍。“還是要有個紀念的。”他笑笑說。
2012年底,往來鄭州和合肥之間的2191延伸至溫州,填補了鄭、溫兩地間沒有直達車的空白。這一年半的時間裡,陳偉利曾近百次隨車停靠在溫州站,卻從來沒有機會看一看溫州到底啥樣。“停靠時間不到一個小時,等我們打掃完列車,又快發車了。我最多隻能到火車站門前看看溫州的車來車往。”
用一場旅行,紀念一個出行時代的結束
下午1點30分,從溫州開回鄭州的列車開始檢票,搭乘“末班車”的旅客們陸續進站。4號車廂前,林德豐正和家裡人興奮地與2191合影留念。
31歲的林德豐是瑞安人。9歲的女兒前陣子放了暑假,一家人就琢磨著一起去在鄭州經商的二姨家玩。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家庭成員幾乎沒有異議,一致通過選擇行程超過24小時的綠皮車。
“我和孩子都沒坐過綠皮車,前陣子聽說綠皮車都快停了,就想著一定要帶女兒坐一次。”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一種獵奇,更是希望讓自己和孩子,能記住即將消逝的一個時代最后的印記。
第一次坐綠皮車,出發前他們做好了完全的准備:幾大袋的食物,降暑的涼茶,坐著休息的椅子,和漫長旅途中打發時間用的游戲。
1點53分,列車員們收起車廂號牌,准備發車。林德豐坐在自己14號硬臥上,手握車票,難掩興奮。車票上印著:溫州到鄭州K1238次。昨天開始,溫州到鄭州的2192已經改成了K1238,這是第一班用綠皮火車運載旅客的K1238,也是最后一班。下次,k1238再來溫州時,將換成紅皮空調車。
1點55分,列車緩緩啟動。?當,?當,像是一種告別。
再見,2191/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