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環保

甘肅安定:洋芋開花賽牡丹 貧瘠之地再現奇跡

2014年09月02日01: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甘肅安定:洋芋開花賽牡丹 貧瘠之地再現奇跡

  中新網蘭州9月2日電 (南如卓瑪 王文君)10多年前,行走於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當地人會以“洋芋開花賽牡丹”來形容他們普遍種植馬鈴薯的盛況,這也是他們摸索數十年才得以生存生活的好途徑,解決了溫飽,直到逐漸脫貧,走向致富,當地人對馬鈴薯有別樣的感情。

  8月下旬,中國新聞社甘肅分社《絲路新力量》主題採訪組抵達甘肅定西市府所在地安定區。昔日馬鈴薯,早成金蛋蛋。從普通薯到脫毒,從種植到加工,從內銷到出口……同時,隨著氣候的變化、產業的調整,這塊貧瘠之地再現奇跡--草畜產業萌生。

  修梯田種土豆養活一家人

  “生態脆弱,環境惡劣,這是定西最初的現實。”安定區委副書記祁永和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說,當地歷屆政府發展經濟時,優先關注生態。讓他現在記憶猶新的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當地人修梯田,治理生態,“為修平黃土坡、減少泥土外流,增加蓄水,老百姓人工修梯田,從山頂挖到山底。”

  定西地處黃河上游,位於甘肅省會蘭州以東100公裡,是中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

  20世紀80年代,中國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即以基本農田優化結構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設為重點,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態經濟功能的半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這為定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退耕還林逐步改變了安定區的面貌。”據祁永和介紹,2000年至2004年,當地累計退耕48萬畝,成為甘肅省種植面積最多的縣區之一。

  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所產馬鈴薯形整、質優、儲存期長、澱粉因含量高,產量和質量聞名全國,后來被稱為“薯都”。

  近年,當地馬鈴薯產業總體上穩定規模。安定區石泉鄉種植馬鈴薯的農民李樹全告訴記者,對於農民來說,最大的實惠是“訂單化”種植,農民和企業對接,改變了傳統的無序種植,也不愁銷路。

  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

  “土地就那麼多,目前從一味擴大種植面積,逐步培育良種化,提高單產。”祁永和說,安定區每年種植面積達100萬畝,產量約在120-130萬噸。

  祁永和是土生土長的定西人,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為官多年主抓當地農業發展,屬於技術型官員。他告訴記者,定西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自古生態脆弱,老百姓祖祖輩輩與天地自然“斗爭和妥協”,練就了一身“精耕細作”和維護生態的本領,逐步從傳統農業走向農產品產業鏈式發展的現代農業。

  “這兩年,最明顯的變化是全面覆蓋脫毒種薯,1級種全面覆蓋預計單產提高20%。”祁永和提到,現在主要推廣的是黑色地膜全覆蓋栽培馬鈴薯,集水抗旱。此外,當地有程序化的病虫害防治和配方施肥,再加上機器化播種等技術的普及,促進馬鈴薯的標准化種植。

  此外,精深加工水平提升,產業鏈條延伸。祁永和說,過去主要是精澱粉為主,處於基礎型的粗產品。目前已經轉換成全粉、變性澱粉、休閑食品三大類直接消費的產品。

  馬鈴薯脫毒技術進入前列

  記者從定西市安定區種子管理站獲悉,定西馬鈴薯產業已成功出口至泰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東南亞、中西亞等海外市場,並正在哈薩克斯坦建立基地培育微型種薯。

  “定西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的優勢是,農產品的優質價廉、量大,尤其脫毒馬鈴薯技術在全國首屈一指。”祁永和介紹,定西馬鈴薯企業已和哈薩克斯坦企業達成協議租賃土地培育微型薯。目前當地為中亞國家“訂單式”培育種薯,並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在國外種植定西馬鈴薯,以開拓海外市場。

  甘肅脫毒微型薯出口泰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這些國家的第一家企業是定西市馬鈴薯研究所,始於2009年,目前正與越南、俄羅斯等國家洽談合作事宜。該企業負責人李進福接受記者採訪稱,泰國的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青睞定西馬鈴薯制作薯片,2013年出口商品薯逾500噸。而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熱衷於用定西馬鈴薯制作蔬菜沙拉等鮮食。

  “國際上培育微型薯技術最好的是荷蘭和美國,定西培育脫毒微型薯能力緊跟其后。”李進福認為,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種薯多依賴進口,而由於歐洲國家價格普遍高於定西,所以越來越多的國際城市將目光投向中國西北的原材料市場。

  李進福認為,定西馬鈴薯出口泰國、土耳其等國家只是開拓國際市場邁出的第一步,還需要不斷研發適合國際市場的優良品種。“如今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建經濟帶,為甘肅農產品出口貿易帶來了最好的機遇。”他說。

  貧瘠之地再現草畜產業的奇跡

  定西的年降雨量,原來是350毫米至380毫米。近兩年,均超過400毫米,最高達450毫米。“以前四季干旱,現在滿山郁郁蔥蔥,是幾屆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努力的成果。”祁永和反復稱道。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種植紫花苜蓿等蓄草,養殖牛羊,逐漸成為當地第二大富民增收的產業。

  當前,農村勞動力現狀是青壯年外出打工,剩余多是年長的老人。而種植蓄草減少勞動強度,收入增加。當地官方以補貼、惠農貸款等方式支持蓄草產業的發展,並拓寬家庭經營,農民開始養牛羊發展養殖業。目前,安定區蓄草的面積達80多萬畝。

  甘肅政法學院社會學老師馬紅霞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這種貧瘠之地的變化,是中國最貧困地區發展的真實寫照。她說,過去很多處在偏遠地區的貧困縣市,近年陸續都取得可持續的發展,農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勞動力和資源也都發生了調整。馬紅霞表示,今后的富民增收,更應該重視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提倡“科技農民”技術化種養殖。(完)

(責編:楊翼、蔣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