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環保

首份“全球公路建設地圖”描繪自然保護與區域發展矛盾

2014年09月04日12:51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全球公路地圖以及南美洲、非洲的局部放大圖像。圖片來源:比爾·勞倫斯

巴西朗多尼亞地區公路沿線的森林砍伐現狀。

當亞馬遜地區修建第一條高速公路時,就像人們用剃刀劃開了雨林的一角。時至今日,這個小小的切口已經發展為亞馬遜東部一條寬達400公裡的雨林破壞帶。巴西國內最負盛名的森林氣候學家伊尼亞斯·薩拉提(Eneas Salati)教授曾經發表過一個極端言論:“保護亞馬遜雨林的最好辦法就是炸掉所有公路。”盡管這就好像某種生態恐怖主義言論,但是很多科學家都與薩拉提教授一樣對爆炸式的公路建設懷有深深的憂慮。

據生態學家網站報道,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比爾·勞倫斯教授(Bill Laurance)日前帶領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了首份“全球公路建設地圖”——這份地圖標注了應該在哪些地方建設公路才不會破壞環境。目前全球的公路建設一直在高速增長,據國際能源署估算,全球公路裡程到2050年將超過2010年60%以上,新建道路將達2500萬公裡,足足可以環繞地球600圈。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全球九成新建公路都位於發展中國家,范圍覆蓋了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環境系統,例如野生動物密集、林木蓄積量豐富的熱帶與亞熱帶雨林。這些森林還儲存了難以數計的碳、養育了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文化,是抵消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自然環境。

但是公路對於森林生態卻是一個“殺手”。每當一條新建公路伸向森林的野生環境深處,也就意味著非法移民、採礦者、伐木者乃至土地投機商同時侵入其中,就好像打開了一個環境問題的潘多拉盒子。根據勞倫斯教授的研究,巴西亞馬遜雨林95%遭到破壞的部分都發生在公路兩側5公裡以內,其他研究也表明森林大火通常也發生在公路兩側數十公裡以內。更為重要的是,非法公路裡程遠超合法公路裡程,在巴西,非法公路是合法公路的3倍。

剛果盆地也面臨類似問題,近幾年來這裡有超過5000公裡的新建道路伸向了熱帶雨林深處。公路建設掀起了森林濫砍濫伐的狂潮,野生動物的傷亡駭人聽聞。過去十年裡,剛果盆地三分之二的大象因為非法象牙買賣而被殺害。在秘魯,一條通往亞馬遜西部雨林的高速公路使得大量非法淘金者涌向原始森林,採金用的水銀破壞了整個河流的生態系統。

許多研究者認為,防止公路破壞森林的最好辦法就是避免修建第一條公路,將森林保護工作做在源頭。第一條公路就像一個毒瘤一樣,很快延伸出第二、第三條公路,形成區域網絡,讓濫砍濫伐行為變得更為容易。

公路造成的環境問題是當代科學家的關注重點,但經濟學家依然熱衷於修建公路,認為隻有如此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刺激區域貿易,為自然資源開發與農業生產提供基礎條件。因此在財富與社會發展和生態惡化之間,如何平衡公路建設帶來的諸多問題成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過去兩年裡,勞倫斯教授帶頭制定的這份地圖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一張標識出全球生態系統自然價值的地圖,包含生物多樣性、瀕危動物、稀缺棲息地、核心野生區等等最為重要的生態數據,此外自然保護區、公園也被考慮在內。

第二部分是一張公路效益地圖,它告訴人們公路建在哪裡才能夠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好處,尤其是食品供應方面。

通過“全球公路建設地圖”,科學家們共標識出來133公頃公路發展對於環境影響相對危害較大的區域。在地圖上的綠色區域,應該盡可能避免公路建設,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而紅色區域則可以優先發展農業。黑色區域屬於“沖突地區”,也就是說那裡的環境保護與農業生產之間會產生競爭﹔而高亮地區的環境價值和農業開發潛力都不高。

地圖傳達出來的一個好消息是,地球上還有大片地區適合以較低的成本來發展農業生產。但是撒哈拉南部非洲、中南美洲、亞太地區等大片地區的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矛盾重重,這些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也是最高的,但其地區特有物種也非常豐富,其擁有的狹小自然棲息區域極易受到經濟發展的威脅。

這份地圖為人們提供了精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對於公路發展擴張而言,有助於各國與地區制訂和改善發展計劃與行動決策。(常旭旻編譯)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