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李萬祥報道:大氣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主要法律制度逐步落實,配套法規政策不斷健全,執法和監督工作不斷加強,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重點領域防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但從檢查情況看,大氣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形勢依然嚴峻,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貫徹實施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其中,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物排放集中。有的地方政府過於追求發展速度,重化工產能快速擴張,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污染、高耗能的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其次,能源結構不合理,燃煤污染問題突出。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門對改善能源結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重視不夠,煤炭消費量增長較快,棄風、棄光現象嚴重。2013年全國煤炭消費總量達36.1億噸,佔能源消費總量的65.7%。特別是在北方冬季採暖期,燃煤量大面廣、管理粗放,城郊和農村散煤燃燒后直接排放,導致空氣質量季節性下降尤為明顯。
此外,執法檢查組發現,制約大氣污染防治深入開展的因素還包括: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門執法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部分企業防治污染的主體責任不落實,應對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的工作措施不完善,資金不足和科技支撐不強。
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存在的突出問題,報告認為,防治大氣污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不懈的努力,既要落實責任、突出重點,又要強化監管、依法推進。報告建議,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大氣污染防治﹔整合科技資源,開展大氣環境容量評估,加強大氣污染來源解析、區域傳輸等基礎性研究﹔加快推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等。
據了解,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列入今年立法計劃。日前,國務院有關部門已就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報告指出,下一步要認真研究各方面意見,盡快形成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更強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