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ite-Specific建筑有限公司為泰國國家住房局設計和建造的兩棲房屋(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距離泰國首府曼谷以北兩小時車程的萬訕村(Ban Sang village),坐落著一間帶有灰色遮陽板的綠色房屋,雖然無法一眼將它與周圍其他數百棟的小樓區分開來,但它卻內有乾坤——屋子的下方隱藏著多個由泡沫塑料填充的鋼鐵浮筒,一旦發生堪比2011年的大洪水,浮筒可以將房屋抬高到離地3米的高度。
據路透社報道,世界各地的建筑師、開發商和政府都在集思廣益,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暴雨、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給低窪沿海城市造成的威脅,這棟價值86000美元(1美元約合6.26人民幣,下同)的兩棲房屋就是解決方案之一。
“我們可以嘗試建造圍牆來擋住水,但這並非可持續的長久之計。”為泰國國家住房局設計和建造這棟房子的Site-Specific建筑有限公司建筑師楚塔·辛圖潘(Chuta Sinthuphan)說,“最好不要與自然對抗,而是應該順應自然,兩棲建筑就是一種答案。”
這個兩棲房屋建在一個人造坑之上,於2013年9月完工並接受了測試。當下方的坑洞中注滿水后,房屋可被抬高85厘米。
根據聯合國統計,亞洲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2004年至2013年間,自然災害造成了71.4萬人死亡和56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亞洲地區有大約21億人口生活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和城鎮,其中很多城市都位於地勢低窪的沿海地區和河流三角洲。在每年的季風季,泰國都要遭遇洪水,並且形勢日益嚴峻。2011年該國三分之二的地區被淹,6700萬人口中的五分之一受災。
泰國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建設項目正逐步恢復使用傳統結構以應對洪水,比如在駁船或筏子上搭建樁子和房屋。
曼谷總督府顧問素帕猜·坦提科(Supachai Tantikom)說,曼谷正在招標興建一家位於城市最南端、擁有300個床位的老年人醫院,這裡地處位泰國灣,臨近蝦場和海鹽場,屬於洪水易發地帶。建成后的醫院將離地4米,下方由一個結構支撐。
今年8月,另一個抗洪項目也准備開工——在曼谷主要國際機場附近的一個湖上,建造一棟價值93000美元的漂浮平房。這個面積100平方米的漂浮屋將被固定在湖邊,擁有電力和軟性水管等配套設施。與兩棲房屋一樣,漂浮屋也是泰國國家住房局的實驗項目。泰國政府擬通過該項目的測試,了解最佳的建筑材料,以及在遭遇洪水安置災民時所需的房屋搭建速度。
這些項目實際上借鑒了舊時曼谷的房屋結構。曼谷曾經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縱橫交錯的運河是城市的交通要道,當時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水上或者定期被淹沒的陸地上。荷蘭建筑和城市規劃公司“水工作室(Waterstudio)”的創始人科恩·奧爾尤斯(Koen Olthuis)說:“我見過的應對氣候災害最好的項目,就是1850年的曼谷,當時這個城市有90%在水上。那時的曼谷沒有洪水風險,水來了,房子就上下浮動。”
對於易受災群體,常見的解決方案是將他們遷往地勢較高的地方,但許多在城市工作的人不想搬遷。奧爾尤斯說,解決辦法是將城市擴張到水面上。(陳丹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