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戶兩隻小小的垃圾桶,正在改變著浙江金華農民亂扔垃圾的習慣。
每天清晨,70歲的村民宋彩花都會把家裡的垃圾倒入門外的垃圾桶。垃圾桶裡面套裝著一綠一灰兩個小桶,剩菜剩飯、菜葉果皮、食物殘渣碎末等倒入綠色的桶裡,塑料、玻璃、金屬等被扔進了灰色的桶裡。
“隻要記住會爛的扔到綠色的桶裡,不會爛的扔到灰色的桶裡,一般就不會弄錯。”宋彩花說。
以這些垃圾桶為標志掀起的金華農村的“綠色革命”,不僅從源頭上減少了環境污染、實現了垃圾資源化利用,而且促進了農村整體環境的提升,從根本上改變著當地農村的人居環境。
近半數農村人口參與其中
不僅是宋彩花,金華農村的大多數村民都會將垃圾簡單分類后扔入自家門外的垃圾桶中,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帶著編號的垃圾桶,。
“一場大雨、一河垃圾”。金華地處浙中,與許多農村一樣,千百年來,大多數村民養成了垃圾隨地亂扔、亂倒的陋習。在去年消滅垃圾河的大會戰中,金華市清理出的河道垃圾達50多萬噸。
金華市委副書記陶誠華說,這些垃圾不僅嚴重影響著農村的人居環境,也讓垃圾填埋場不堪重負。
目前,金華市本級每天產生生活垃圾900噸,且數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按照該市十八裡垃圾填埋場的庫容靜態推算,還有5.8年時間將全部飽和。
生活垃圾與日俱增,垃圾往哪裡去?
“在現有條件下,在市區范圍內新建一個垃圾填埋場選址上很難。”陶誠華說,新建垃圾焚燒廠,會有有毒有害氣體排放,更令人頭痛的是,金華這樣一個地處盆地的城市,垃圾焚燒肯定不是最佳選擇。
近年來,金華市對農村垃圾實行了“戶集、村收、鎮運、縣市處理”的模式,市本級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有近六成來自農村。
金華市農辦副主任邵旭東說,“垃圾大軍”進城雖然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但加大了垃圾處理的壓力,而且轉運費用高、成本大。
能不能在農村推行分類減量垃圾?邵旭東說,農村生活垃圾中,可腐爛垃圾比例相對較高,同時農村有垃圾堆肥的傳統,可以讓垃圾就地堆肥、就近還田。在當地分類就可節省大量運輸、處理費用,綜合效益明顯。
2014年5月,金華市委、市政府以農村為突破口,開展垃圾分類減量的探索試點。
截至目前,金華市垃圾分類的試點從最初的3個鄉鎮擴展到99個鄉鎮,實行垃圾分類的村庄遍布各縣(市、區)1819個行政村,涉及人口上百萬,半數農村人口參與其中。
垃圾同比減少近七成
陶誠華認為,金華市推行農村垃圾分類成功,關鍵在於保潔員的二次分揀。
據了解,金華市對村民垃圾分類的要求並不高。隻要按照日常習慣,村民將垃圾分為“會爛的”和“不會爛”兩類即可。“這樣兩類,操作簡單,也容易讓村民記住接受,每家每戶都能夠做到。” 金東區農村垃圾分類辦副主任王瑞良說。
村民投放后,由村保潔員再進行二次分揀,王瑞良說,這主要是解決農戶一次分類不到位問題。對集中回收的垃圾,保潔員按可漚肥、可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其他等四類進行分類,可回收垃圾由廢品收購站有償回收,有毒有害垃圾設點統一回收,其他垃圾按原模式填埋或焚燒,有機垃圾則就地漚肥處理。
王瑞良認為,真正達到分類要求,保潔員的二次分揀很重要。
為此,金華對所有農村保潔員進行專門培訓,保潔員拿著鐵夾挨家挨戶檢查垃圾分類情況,上門示范具體操作。“可回收垃圾的收益,也歸保潔員所有,以提高其積極性。”
據環衛部門統計,試點后,金華市區的竹馬、澧浦、洋埠三個鄉鎮去年上半年垃圾量分別為714噸、8184噸、1600噸,下半年分類后則同比減少近70%。“如果配套設施、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垃圾減量估計能夠達到60%。” 王瑞良說。
陶誠華介紹,根據測算,目前金華市區農村1噸垃圾的平均清運成本是200元,如果焚燒、填埋,處理成本則是每噸110元和90元。以一個村500人,年產垃圾120噸計算,減量70%,同步減少的清運費就達1.68萬元、處理費0.84萬元。“如果金華市區農村全面推行,可以減少清運處理費用4000萬元左右。”
據了解,永康市花街鎮62個行政村全面鋪開垃圾分類處理后,全鎮一年減少垃圾1.2萬噸,垃圾清運費減少支出30萬元,節省補貼支出24萬元,節約河道保潔承包款20萬元。
生態收益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經濟賬可以算出來,而生態收益賬則無法用金錢衡量。” 金東區委副書記陳峰齊認為,農村垃圾分類的好處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
據了解,對於“會爛的”生活垃圾,金華在各鄉鎮、農村就近配套建設封閉式太陽能垃圾堆肥房作為垃圾分類減量的終端處理設施,一些經濟條件較好、人口規模較大的村還選用了微生物發酵快速成肥處理技術,產出的有機肥就近就地施用於附近農戶的果樹、花卉苗木等。
經測算,一年減少的垃圾,可產出有機肥2.8萬噸。不僅可節約3000萬元的化肥錢,還可減少化肥過度使用帶來的土地板結,提升土地肥力。而全面推行的農村垃圾分類,也將使金華垃圾填埋場使用年限延長到10年以上。
據了解,目前金華對垃圾分類的財政投入主要包括太陽能垃圾堆肥房、分類垃圾桶、垃圾車等設施和保潔員工資、堆肥房設施維護等后續管理費用。
建造一個太陽能垃圾堆肥房12萬至15萬元,由市、區兩級財政一次性補助每個村10萬元﹔保潔員工資及設施維護等后續管理費用,市、區財政則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同時向村民收取每人每年12元至30元不等的垃圾處理費。
對此,陶誠華認為,投入並不算多,“財政增加的開支,差不多就是垃圾轉運節約的。”
后余村是金東區澧浦鎮首個垃圾分類試點村。現在走進村裡,幾乎看不見垃圾的蹤跡,村民最直觀的感受是:蒼蠅、蚊子變少了。
“按照計劃,到2015年底,垃圾分類處理金華全市鄉鎮覆蓋率達到70%以上,行政村覆蓋率達到50%以上,其中市區鄉鎮覆蓋率達到100%,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0%。到2016年底,全市實現全覆蓋。”陶誠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