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星期日,上午8點多,上海鬆江區方鬆街道綠色賬戶積分兌換點內已經排起了隊。蔣琍趕緊將手機接上電腦,開始為面前的大伯大媽們兌換積分。
接過徐仁雲老伯手中的綠色賬戶卡,用手機掃一下,姓名:楊月芳,積分:740分。“這是我女兒的卡,她沒空,我來兌換。”徐老伯對著櫃台上的積分兌換表,盤算著想換些油鹽醬醋,這些積分能換多少呢?蔣琍算得快:“4包鹽、1瓶醋,共14元2角,使用積分710分,還剩30分,下次積了再兌。”“好,好。”徐老伯連連點頭。
這是上海實施的垃圾分類兌換積分的一個場景。
分類投放可獲積分,積分可兌換實物
方鬆街道社會事業科的張立介紹:“我們對自願參加綠色賬戶的居民,每戶發一卷60個垃圾袋、100個條形碼,他們將垃圾干濕分開后,隻要在濕垃圾袋貼上條形碼,保潔員就會掃描,將信息存入他們的綠色賬戶裡。一袋濕垃圾貼一個條形碼,可得10個積分,一個積分相當於人民幣1分錢。”
這些積分可用於兌換實物,如抽紙、牙膏、手電筒等生活日用品以及公園門票等,甚至可以繳納水電費。
記者來到鬆江開元新都小區的垃圾房旁。保潔員俞先林將濕垃圾桶內的垃圾袋取出,剪下袋子上的條形碼,她把剪下的條形碼攏在一起,拿出手機,一個個掃描,居民分類的信息就進入綠色賬戶。
剪掉條形碼的垃圾袋被放到一旁的大鐵斗裡,兩三個保潔工戴著橡皮手套,正在進行二次分揀。他們將袋子內的濕垃圾倒出,塑料袋扔進干垃圾桶內。發現濕垃圾中混有紙巾等雜物,揀出放進干垃圾桶。
由於居民垃圾分類可能不夠精細、投放准確率不高,街道、居委會聘請志願者督促居民改正。物業單位也讓相關的保潔員進行二次分揀,確保濕垃圾的純度,因為純度達90%以上,才能進入濕垃圾處置設施進行生態處置。
濕垃圾由專門的全封閉后壓式垃圾清運車清運,車上有車載稱重系統,清運人員將收運的濕垃圾分量等信息輸入電腦終端,反饋給街道。如分揀不干淨,清運人員會拍照投訴。“保潔員二次分揀政府給予補貼,如被投訴,輕者勸誡,重者扣錢。”張立說。
去年,惠眾綠色公益發展促進中心建立了一個綠色賬戶網站,他們將募集到的資源放在網上,居民可用綠色賬戶積分來“購買”上面的東西。
“很多參加綠色賬戶的都是老年人,他們不太擅長使用網絡,我們就建立了一個常設兌換點,方便居民兌換。”張立介紹,方鬆街道還推出優惠政策,1個積分可兌換2分錢東西,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
“其實也不是在乎這些東西。現在我們已經養成分類的習慣了,即使不兌換東西了,也會繼續分類投放的。”徐仁雲老伯說。
干濕分開,減少了填埋和焚燒的垃圾量
上海的垃圾分類始於2011年。當時測算,全市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高達2萬噸左右,曾有人比喻說,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堆出一幢金茂大廈。其中60%是廚余果皮等濕垃圾。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環衛管理處副處長齊玉梅表示,對居民而言,垃圾分類主要是干濕分類,就是將“廚余果皮”等濕垃圾從干垃圾中分揀出來,專門投放。經過處理,濕垃圾可資源化利用,使直接進入填埋或焚燒的干垃圾處置量明顯下降。今年3月份,開元新都小區平均每天清運濕垃圾632.93公斤,而清運干垃圾僅212.9公斤。
截至目前,上海在1.1萬多個單位、居民區等場所推行垃圾分類,全市生活垃圾日均末端焚燒、填埋量,從2011年的1.89余萬噸下降到2014年底的近1.68萬噸,相當於減少新建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燒廠。
2014年5月1日,上海頒布了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進一步明確垃圾分類的標准以及相關責任人的盡責要求。其中,規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未將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分類駁運的,由城管執法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對個人未按照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不過,對居民個人罰款操作起來不容易。”齊玉梅坦言,用綠色賬戶這一激勵機制,可以推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綠色賬戶除了日常兌換外,還與相關部門合作,推出“垃圾分類換黃金”“綠色賬戶歲末抽大獎”等各類積分換禮活動,讓綠色賬戶持續吸引市民。去年7月,靜安區綠色賬戶宣傳活動中,東安公寓的史阿姨參與抽獎,抽得價值2000元的紀念金幣。今年3月,楊浦區宣傳活動吸引了近300位市民參與,家住新江灣城的朱艷敏等18位市民贏取了10g金條、負離子空氣淨化器等獎品。
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推廣多元化
生活垃圾分類涉及千家萬戶,上海綠化市容局以及各區、街道等部門,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
靜安區曹家渡街道萬航公寓內,垃圾房旁放置著5個垃圾桶,有咖啡色的“濕垃圾”桶,有黑色的“干垃圾”桶,還有“玻璃”“有害垃圾”“可回收物”3個垃圾桶,分別為綠色、紅色和藍色。旁邊一面牆上,圖文並茂的宣傳畫,生動地演示了垃圾分類的意義、做法等。
“這都是上海愛芬環保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的功勞。”街道負責人說,他們嘗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進愛芬這一社會組織,推動居民投放濕垃圾。“我們前期進行了調研,發現居民普遍擔心投放濕垃圾會弄臟手,就與物業等部門協商,在垃圾房旁建了個水斗,供居民洗手。”愛芬環保項目專員馬曉璐介紹。
在鬆江蘭橋小區的中心廣場上,27歲的蔣輝輝正在回收居民拿來的報紙、塑料瓶等物品,並換給居民日常用品。這個從美國雪城大學留學回來的青年人,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環境也像雪城那樣優美,便成立了上海淨藍公益發展中心,致力於環保事業。“我們在小區北片推行垃圾定點定時分類。”小蔣介紹,通過宣傳推廣,北片撤除了樓道的垃圾桶,設置了6個公共垃圾投放點。每天上午7點到8點、下午5點半到6點半,志願者守在公共投放點,宣傳垃圾分類,並現場指導居民准確分類投放。
蘭橋小區尚未推廣綠色賬戶,但小蔣也運用了積分方式,提高居民分類積極性。“我們會定期准備生活日用品,現場讓居民兌換。”小蔣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在小區南片也推行這一方式。
“讓社會組織參與,多元化推廣垃圾分類,這些嘗試都可以通過‘邀百姓參與,給百姓實惠’,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成效。”張立表示。
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陸月星表示,目前上海垃圾分類體系已經覆蓋280萬戶居民,今年市政府實事項目確定的目標是:綠色賬戶覆蓋到100萬戶,垃圾分類新增100萬戶。這樣上海全年生活垃圾處置總量將減少17萬噸。同時,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社會共治等新思維,因地制宜運用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進一步深化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上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