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來臨,上海、合肥、昆明、南昌等多城近期再次陷入內澇窘境。平日光鮮的城市,在大雨面前現出原形。面對此情此景,公眾除了“到城市來看海”的無奈調侃,不得不經受著交通阻滯、房屋受災等現實難題。
近年來,“城市內澇”已經成為流行詞匯。每次雨季前后,一些地方政府都信誓旦旦表態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再次發生內澇。然而,一旦雨季到來,地方政府那些承諾表態似乎都被隨之到來的大雨沖刷得無影無蹤。
多年不遇的大雨、老化陳舊的管網系統……導致各地城市內澇的原因幾乎相同,雨季前后的表態也都擲地有聲。公眾更想知道的是:針對長期存在的“歷史欠賬”,各地不時表態“重視”,究竟是否制定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否真正有力地執行了這些方案?如果經不起實踐檢驗,種種所謂“重大工程”“專門預案”難免有流於形式之嫌。
治理城市內澇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面對年復一年的雨季,一些地方政府的應急預案和日常整治顯然沒有起到明顯作用,城市依然陷入一年一度的內澇困境中。
城市地下管線被稱為“城市的良心”。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設依然重視“面子”,求大、求新、求高,至於“裡子”工程、“良心”工程,一些地方甚至頻頻被曝頂風造假,為新的內澇埋下了隱患。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已經實施,條例對城市內澇提出了應急之策和治本之路。國務院辦公廳去年也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治理城市內澇上要有進度表,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公眾期待相關制度能夠有條不紊地務實推進,別讓城市“看海”繼續成為年復一年的風景,“加強規劃”“加強管理”“加強問責”決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白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