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生態
人民網>>生態>>正文

海南國有林場創新紀實:一半公益林一半經營林

人民網記者 蔣琪

2015年08月03日09:52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手機看新聞

海南省吊羅山林場職工李清華一家三口。(人民網記者蔣琪 攝)

“在這裡工作找到了家的感覺。”海南省吊羅山林場職工李清華笑著對記者說,“當時我剛剛大學畢業,就有房子分給我,應該說是很幸運的了。現在生活安穩,工資也非常滿意,生活基本無憂。”

2012年畢業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李清華告訴記者,大學畢業就來到林場工作,平時負責基建工程的預算和項目檢查驗收等工作。在整個吊羅山林場,像李清華這樣的大學生並不多。他介紹,在林場招聘時,一些大學生來看了后,被這裡艱苦的條件嚇走了。

羅山林業局局長李華介紹,現在,林區職工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近年來,已建成職工住房766套,實現了每戶職工家庭一戶一套的住房目標。

“2011年至今,吊羅山林場共招聘40多名大學畢業生,改變林場原有人員結構,有利於林場發展,同時創造更多條件讓年輕人進步。”吊羅山林業局局長李華說,“經過幾年的發展,吊羅山森林公園年均旅游收入約200萬元﹔發展水電產業,通過合理調度,年均發電上網銷售量約1100萬度,年均收入330萬元﹔積極培育職工自營經濟,目前職工家庭種植4098畝檳郎、橡膠等經濟作物,年產值1024萬元,戶均收入2.7萬元。”

如今的“旅游風情小鎮”,讓人眼前一亮,道路寬闊、綠樹成蔭、臨街店面門臉整齊,農家庭院錯落有致,幾位老人叫賣著自家水果,臉上挂著幸福的笑容。

由於行業的特殊性和林業建設的需要,大部分國有林場處於偏遠山區,林區經營機制呆板僵化,基礎設施投入少等原因,人才的缺失已成了林業行業快速發展的“絆腳石”。

吊羅山森林公園位於海南島東南部,地跨陵水、保亭、瓊中、五指山、萬寧五個市縣之交。為實現林區的長久發展,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羅山林業局採取了多項措施,科學規劃小鎮建設,拆除破舊房屋,清理圈養家畜,治理房前屋后垃圾污水,現在林區面貌煥然一新,2014年被海南省委宣傳部評為“海南十大最美小鎮”,職工收入明顯提高。

針對國有林場人才隊伍建設,“中央6號文件規定‘適當提高國有林場林業技能崗位結構比例,改善人員結構’。

海南省吊羅山林業局對年輕干部採取“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政策。截至目前,共推薦14名年輕干部到廣西等地挂職學習,加強隊伍建設,干部隊伍、知識結構得到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升。

海南省東方市四更鎮黑樹港紅樹林修復工程(人民網記者蔣琪 攝)

明確生態公益功能定位

由於功能定位不清,國有林場長期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林場既不能像農場一樣有收益權,也不能像企業一樣自主經營,導致林場經營慘淡,職工生活貧困,陷入“不城不鄉、不工不農、不事不企”的尷尬境地。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長期固守單一的森林生產模式,制約了林場經濟的發展。海南島西林場既有公益林,也有商品林,實行分類經營、分開管理模式。海南省島西林場廠長倪明強介紹說,商品林要充分利用起來,結合自身條件發展。而公益林則要注重以生態保護為主。

“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徒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倪明強說,紅樹林另一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防沙、護浪功能。

記者在海南省島西林場採訪時了解到,2014年島西林場承擔東方市四更鎮黑樹港1000畝紅樹林改造任務和東方市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紅樹林修復工程,直到2014年12月,已完成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種植960畝紅樹林。在該市沿海鄉鎮筑起“綠色屏障”。

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總站長楊超介紹,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將國有林場主要功能明確定位於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並合理界定國有林場屬性。

海南省島西林場馬玲分場蘭花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蔣琪 攝)

打破常規 探索改革

隨著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及國家對生態重要和生態脆弱地區森林資源實行禁伐限伐政策,國有林場主要任務轉為以森林資源保護為主,營造林和木材採伐等生產任務減少,林場富余職工大量增加。國家林業局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共有國有林場4855個,職工75萬人,其中在職工48萬人。

如何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近年來,海南省島西林場廠不斷探索。

記者在島西林場馬玲分廠蘭花種植育苗基地採訪時看到,一朵朵淡紫色的蘭花正含笑綻放。立體栽培、品種眾多,空氣中彌漫著陣陣蘭花的清香。苗圃技術人員黃法祥笑著對記者說:“這裡的蘭花有20多個品種,遠銷香港、上海等城市”。

“一畝蘭花一年收益大概是15萬元,能解決10余名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倪明強說,在做好森林培育和產業發展的同時,林木經營和苗圃經營解決剩余職工就業問題,增加了職工收入,同時也帶動了周邊農民種植積極性。

既守住了生態環境,又帶來了經濟效益,在探索林場可持續發展新路,島西林場正向“培育森林資源,提供生態產品,建設生態屏障”轉變,為國有林場改革提供可參考模式。

(責編:蔣琪、杜燕飛)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