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天津臨港經濟區全力實施綠色發展轉型行動

循環經濟扮靚美麗臨港

劉  鋒
2016年06月03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港口工業一體化的工業新城,天津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自成立之初,就在大力發展高端海工裝備等主導產業的同時,全力實施綠色發展轉型行動,大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全面推進“美麗臨港”建設,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博弈中找到平衡點,現已被認定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如今,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臨港經濟區引以為豪的亮麗“名片”。

  作為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的重要項目,在臨港經濟區的生態濕地公園,島嶼、特色小路與橋梁分布在寬闊湖面上,蘆蕩飛雪、蜿蜒蒲香、水蕩沽田、柳影婆娑、水埠覽趣等景點讓人流連忘返。“生態濕地公園的設計理念來自綠色環保、低碳節能,通過生態技術手段,採用潛流濕地和表流濕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水回用,並引種栽植可用於修復水質、水體的水生及陸生植物,構建起有效的濕地生態鏈。”臨港經濟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63萬平方米的臨港生態濕地公園被評為天津市五星級公園第一名,截至目前臨港區域綠化面積達到519萬平方米。

  近年來,臨港經濟區不惜真金白銀,實施環境治理建設,打造青山綠水。其中,臨港經濟區拿出價值60億元的工業用地,投資10多億元建成綠化生態長廊。同時,建成日處理污水能力11萬噸的勝科污水處理廠,使區域內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排放。值得關注的是,在臨港經濟區的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后能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的1級B標准,可排放入海,但臨港經濟區卻把污水引入生態濕地公園,實現工業廢水從“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景觀河或回灌”的“零排放”生態鏈,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入渤海灣,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也緩解對區域海洋環境的污染。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除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外,臨港經濟區的熱力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的海洋循環經濟發展也初見成效。

  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臨港經濟區,必須要使生態環境更加“綠色”,更加怡人,更加宜居。多年來,臨港經濟區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環境監測體系、深化生態環境建設,優化區域環境,建設“美麗臨港”。目前,臨港經濟區清新空氣、清水河道等專項行動深入開展,一批優質商業項目入駐行政商務區和生活服務區,3個高品質生活配套小區建成入住,14萬平方米的藍領公寓投入使用,怡灣商業廣場、首個社區正式建成。同時,臨港經濟區還建成集防風暴潮、防汛、排瀝、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工業旅游於一體的景觀河,每年開展增殖放流10萬余尾魚苗活動,增加海河入海口的生物多樣性。

  在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方面,臨港經濟區通過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理順相關產品的上下游關系,目前在中際裝備等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並推行企業內產業鏈循環、企業間產業鏈循環等,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布局已漸漸明朗。下一步,臨港經濟區將緊緊圍繞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建設,打造海水綜合利用、裝備制造、糧油加工、木材產業園四大循環產業鏈,形成集循環型企業、循環型園區、循環型產業和循環型社會四位一體為特征的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同時,創建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嚴格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放,加強海口污染整治和生態修復,實現區域經濟和海洋生態文明和諧發展。

  “生態建設沒有休止符。”按照“十三五”規劃,臨港經濟區將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大力實施綠化提升工程,嚴控燃煤、揚塵及工業廢氣污染,積極開展環境治理,率先形成具有臨港特色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新模式。到2020年,臨港經濟區將累計完成綠化面積850萬平方米﹔建成臨港第二污水處理廠,污水集中處理率100%,發揮生態濕地消納污染能力,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質達標率為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0%。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03日 17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