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經濟發展的同時碳排放量和碳強度持續下降

深圳碳交易 效果超預期

呂紹剛 王 星
2017年03月27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碳配額還能買賣,以前我真不知道。”近日,深圳一家塑膠制品公司的工作人員小劉來到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查看公司的碳配額交易情況。“有了碳交易,不到3年我們就能回收節能改造的成本,還能為環保做貢獻。”

  2011年10月,國家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其中,2013年6月18日正式啟動碳配額交易的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成為我國第一個啟動的碳市場。

  碳排放量和碳強度雙雙下降,經濟增長卻在提速

  “創新首先是理念的創新。”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說,深圳碳市場的率先運行,首先得益於市委市政府在經濟發展理念上的轉變。“我們主動向國家發改委爭取碳交易試點的資格,就是想探索一條符合國情的和諧發展之路。”

  該市場正式運營的第一年,深圳全市碳排放總量就比前一年下降了近百萬噸。數據顯示,深圳碳市場啟動以來,已將635家重點工業企業納入碳排放管控范圍,並連續三個年度成功實現了管控單位碳排放總量和碳強度的大幅下降。

  “碳市場的運行效果好於設計初期的預期。”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蔡羽介紹,2015年,管控單位的碳排放絕對量較2010年下降531萬噸,碳強度下降幅度高達41.8%,遠超“十二五”期間國家下達給深圳市21%的下降目標。

  在碳排放量和碳強度雙雙下降的同時,深圳635家管控單位2015年工業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了1484億元,增幅達54.7%。“深圳的實踐証明,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增長之間的脫鉤是完全可能的。”蔡羽說。

  企業購碳積極性有待提高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完善的制度體系。”唐杰認為,深圳在碳交易的市場化方面,走得比較快,實施得也比較好,“給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探了一條路。”

  據介紹,目前,深圳制定並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暫行辦法》等相關文件,形成了既有法律條文,又有政府規章的完整體系。同時,對管控單位實行精准監控、嚴格核查。如果發現相關未履約、造假等違規行為,將進行全方面核查,一旦確認違規行為立即執行相應處罰,包括罰款、暫停優惠,甚至列入“黑名單”。一旦被列入“黑名單”,企業將在財務、稅收等方面被“一票否決”。如此嚴苛的管控機制,倒逼管控單位積極踐行節能減排。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7個試點省市中,深圳碳市場所獲配額規模最小,卻是配額流轉率最高的一個,連續三年在全國碳市場排名第一,並且2013年—2015年連續三年碳市場平均價格保持在40元/噸以上,居7個試點市場首位。

  據介紹,全國碳市場將於今年正式啟動。

  “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現有的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活躍度還較低。”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碳市場管理部主任張昕認為,由於缺少嚴格的基於全國統一的碳排放配額制度,目前我國碳市場既無配額限制,也沒有排放的基准,企業也就沒有購買碳排放的積極性,導致市場主體缺位。

(責編:初梓瑞、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