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社會投資青睞沙產業

蔡競儀
2017年06月13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寧夏白芨灘湖景雅亭

  2017年5月4日,北京今年最嚴重的一次沙塵天氣來襲。這股沙塵來自上游的內蒙古及黑龍江部分地區,那裡是中國最主要的荒漠化地區之一。一度被遺忘的沙塵暴陰影再次襲來,讓人們將目光又一次投向中國的荒漠化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沙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但近年來的沙漠化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此外,我國的治沙技術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資金投入也屬較高水平。而產業化治沙正是在荒漠化治理過程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范例。

  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楊文斌告訴筆者,沙產業是利用沙地的獨特優勢所開展的經濟活動,其最大的特點是變被動防治為主動利用,積極開發沙地的經濟價值,並通過引入社會投資調動民眾和企業參與治沙的積極性。

  1984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第一次提出了沙產業理論和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錢學森認為,西北沙漠地區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充足的太陽能資源是發展新型產業的有利條件,未來這裡可以創造出上千億元的產值。在這一理論的引導下,中國沙產業發展起來。目前,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西部省區已經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化治沙之路,主要項目包括特色經濟林業、知識密集型農業、精深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

  過去,治沙都是由政府號召、政府投資,基本思路是封沙種樹、封沙種草。由於相關技術還不成熟,民眾又缺乏參與的積極性,總體生態環境始終改善不大。現在,社會各方都在參與治沙行動。內蒙古庫布齊沙漠的產業化治理模式整合了農業、工業、能源產業,形成了一條治沙產業鏈,政府、企業、農牧民共同參與,互利共贏。企業利用沙漠充足的日照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同時降低了地面溫度,為政府種樹植草、防風固沙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牧民得以發展畜禽業並獲得經濟效益。

  在市場力量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和個人成為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力量。經濟效益的累積使這條產業鏈得以良性運轉,並為荒漠化治理帶來持久的動力。

  寧夏的治沙項目則以種養殖業和旅游業為主。寧夏騰格裡沙漠的蔬菜和瓜果大棚每年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輸送大量的有機蔬果,農民收入大幅提高,過去遭人嫌棄的沙地變成了發展集約型農業的寶地。寧夏還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沙漠旅游業。沙漠是自然賜予人類的一道獨特風景,大漠、長河、高山、綠洲在這裡融為一體,壯美奇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

  產業化治沙使荒漠化治理與地方經濟發展以及農民增收致富相互促進、互為助益。楊文斌說,我國目前最主要的荒漠化治理方式仍然是公益性治沙,產業化治沙所佔比重較低,因此其發展空間極大,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沙產業的前景將十分可觀。

(責編:梁圓(實習生)、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