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雖小,保護不能少(說道)
小微水體,分布較散、管理困難且自淨能力弱,水質很容易被污染。要讓它們更有活力,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初夏時節,天氣漸熱。說起夏日時光,不少人都會想起老家附近的那片荷塘:蓮葉田田、蟬鳴陣陣,承載著濃濃的鄉愁。
這半畝方塘、一灣清水,在生態保護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正如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一樣,池塘、小溪這樣的小微水體,體積微小、分散眾多,更像是“腎細胞”“毛細血管”,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也是不可替代的有機組成部分。日前,江蘇南京市宣布啟動消除劣V類水體治理工作,開展非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及農村黑臭池塘治理,便體現了對小微水體的關注。
長期以來,小微水體的生態調節作用,很容易被忽視。其實,在城市,小微水體可以點綴環境,可以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農村,小微水體可以提供農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還可以改善人居環境。以池塘為例,不僅可與河、湖、渠、庫等地表水體橫向連通,還可與降水、地下水等縱向關聯,是水系勾連、水體循環的重要參與因子,起著排水、蓄水和淨化地表水、涵養地下水的重要作用。一個個小微水體,水中荷魚蛙與岸邊花草虫和諧共生,共同構成了一個生態有機體。
池塘雖小,保護卻不能少。像池塘這樣的小微水體,分布較散、管理困難且自淨能力弱,水質很容易被污染,成為影響環境的黑臭水體。要讓這些“腎細胞”更有活力,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已經逐步認識到小微水體的重要性,並開始採取措施進行相關保護。一些地方在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的同時,堅持“大小共治”,開展小微水體整治,通過清淤、截污、引入活水等措施,讓水變清、岸更美。比如,在浙江一些地區,因地制宜設立了“塘長”“渠長”,通過鎮、村、組、農戶四級網格化管理,實現“池池有人管,渠渠有人看”。還有一些地方,嘗試通過包干到村、設立獎勵金等方式,調動村民治理、管護的熱情。隨著整治工作持續深入,池塘垃圾漂浮、水體黑臭的情況,在不少地方正變得越來越少。
童趣夏夜,碧水池塘。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好身邊的小微水體,讓更多池塘恢復童年記憶中的清凌模樣。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4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