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交易“錢途”
圖虫創意 圖 |
在市場的翹首以待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終於開市!
7月16日上午9點30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據悉,碳配額開盤價為49元/噸。首筆全國碳交易快速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52.78元,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
開市后,我國預計將會成為全球覆蓋規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從試點市場向全國統一發展,全國碳交易系統將為實現“雙碳”目標助力,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1
盤活企業減排動力
所謂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某個時間點達到峰值,此后開始平緩波動,再逐漸回落。而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則被稱為碳中和。
如何在滿足排碳需求的背景下,實現“雙碳”目標?
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應運而生。在7月14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什麼是碳交易?碳交易市場又是如何運行的?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顯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生態環境部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適時增加其他交易產品。而交易主體包括重點排放單位以及符合國家有關交易規則的機構和個人。交易方式上,碳排放權交易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可以採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
對此,西南証券解釋道,碳交易是指政府將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上限以排放配額的形式分配給每個企業,企業對排放配額自由出售的過程。參加交易的企業可以根據各自的配額進行調整,如果削減了排放量,就可以出售余量,或是把它存起來備用﹔如果用盡了現有配額,那就需要購買更多的配額,而超出排放量配額部分的交易通常具有懲罰性質。隨著時間推移,政府可以降低排放量上限,讓配額更加稀缺,加大價格壓力,從而促進企業減排,以此釋放市場競爭,推動節能和清潔技術的使用。
簡言之,推行碳排放權交易,環保技術先進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碳排放交易指標,通過交易獲得收益,而技術落后企業則會增加購買碳排放指標的成本。這樣既能控制區域碳排放總量,又可盤活企業減排動力,鼓勵企業提高技術、節能減排。
2
或帶來千億級市場規模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由試點起步。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
而后,碳排放權交易向全國統一發展邁進,一路快馬加鞭。2017年12月19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宣布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確定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作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的牽頭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重慶市、深圳市共同參與系統建設和運維。
2020年底,生態環境部以部門規章形式出台《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了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市場參與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全國碳市場運行的關鍵環節和工作要求。印發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公布包括發電企業和自備電廠在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全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超過40億噸,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那麼,全國碳交易市場到底有多大?
“全國統一碳市場帶來千億級市場規模,多個參與主體或能獲益。”東方証券認為,我國目前碳排放總量超過100億噸/年,以2025年納入碳交易市場比重30%至40%測算,未來中國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規模將在30億噸以上,與歐盟總排放量水平相當。基於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咨詢公司共同發布的《2020中國碳價調查》的研究結果,2025年全國碳排交易體系內碳價預計將穩定上升至71元/噸,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將達到2840億元。以當前8個試點碳排放權配額交易活躍度中間水平1%保守估算,未來中國年碳排放配額現貨交易額潛力在21億以上。
國信証券提到,參考歐盟碳交易市場和我國9個試點碳市場的交易換手,預計全國碳交易市場初期年交易量約為4億噸。綜合考慮CCER價格<碳配額交易價格≦減排成本<罰款的經濟規律,考慮到我國碳交易市場開啟初期,懲罰機制較為溫和,平均成交價格應該略高於當前試點市場,預測約為20元/噸至30元/噸。因此,預計全國碳交易市場初期年成交額可達約100億元。隨著市場的完善、覆蓋范圍的增加,交易將越來越活躍,2030年全國碳交易市場交易或將達到1000億以上。
3
對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
目前,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明確了八個高耗能行業將逐步納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和航空。在啟動初期,將電力行業(純發電和熱電聯產、燃氣發電機組)2225家企業作為突破口,納入第一次交易主體,后面會按照“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原則納入其他行業。
“全國碳交易市場對於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有著深遠的意義,尤其是對於首批被納入交易的電力企業而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趙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三方面作出解析:
首先,電力的碳排放在我國碳排放結構中佔比最大,降碳壓力也最大。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啟后,電力行業的碳排放核查體系與並網體系有望進一步完善,對於實現“雙碳目標”與行業內機制完善有著較大的作用。
其次,電力企業在碳市場中表現出色后,其余七大行業也有望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當然,其余的七大行業仍會在地方試點與全國碳交易市場進行平行交易,但被納入到全國碳交易市場后,無論是成交量還是交易成本都有望進一步改善。所以,首先被納入的電力企業對於其他行業來說有著“投石問路”的意義。
再次,除了碳排放配額以外,中國核証自願減排機制(CCER)對於企業來說會增強主觀的減排意識,在滿足排放要求的基礎上,CCER的交易仍會對企業的減排成本與額外利潤有著實質性幫助。雖然CCER的交易佔比僅有5%,但作為全國碳交易市場中的交易品種,也為未來我國碳交易市場實現市場化與金融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遼寧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劉佳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控制碳排放既需要設定相應的剛性約束和指標,也需要採用一些非命令控制型的機制和手段。碳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可能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市場手段,其市場的開啟能夠為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一種路徑和方式。同時,實現碳排放的可交易,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種具體表現,有助於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國金証券認為,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既是通過碳市場機制下的碳定價,逐步對社會、產業、企業在能源投資生產決策中產生影響的深層次供給側改革,也是落實國家“雙碳”目標願景的重要抓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王克認為,實現國家層面的碳中和目標要從近零排放到淨零排放。首先要求能源、工業、建筑和交通領域最大程度減排,實現近零排放。其余部分可以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應用一定規模的“碳移除技術”(CDR),比如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生物質能加CCS(BECCS)技術等。從碳中和實現的時間路徑分析,需要跨部門政策和戰略,包括但不限於促進可持續需求、電力部門脫碳、終端部門電氣化、低碳燃料替代、固碳等。隻有通過大規模減少各經濟部門(包括建筑、工業、交通、電力、煉油、農業、林業)的排放量,才可能實現碳中和。此外,還要著力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助推碳中和。
4
金融工具助力碳減排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於6月25日召開的2021年第二季度(總第93次)例會指出,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研究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以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
與此同時,碳排放權期貨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
中國証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在6月1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碳排放權期貨是碳交易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碳期貨市場有利於提高碳定價效率,滿足控排企業等市場主體管理碳價波動風險需求,提高碳期現貨市場整體運行質量。
而這項重任率先落在廣州期貨交易所身上。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今年4月16日,在証監會的新聞發布會上,高莉提到,在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方面,証監會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探索研究碳期貨市場建設,指導廣州期貨交易所積極穩妥推進碳期貨研發工作。4月19日,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成立。
“廣期所自籌建以來,始終高度重視碳期貨品種研發工作,持續關注碳現貨市場運行及制度建設情況,密切聯系行業企業,緊貼現貨市場實際需求,積極開展碳排放權期貨合約及規則研究論証工作。下一步,証監會將指導廣期所開展廣泛調研論証,完善合約規則設計,在條件成熟時研究推出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品種。”高莉指出。
對此,南華期貨副總經理朱斌表示,碳排放權期貨對於期貨市場來說,是新增了非常有現代意義的品種。碳排放權期貨既不是純粹的商品期貨,也不是純粹的金融期貨,它是非常特殊的由人為設計出來的交易產品,具有未來主流的綠色經濟特點,它將衍生品市場帶入綠色經濟的領域,對期貨市場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正面意義。
朱斌認為,推出碳排放權期貨比較迫切:一是中國是潛在的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二是碳排放權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價格波動比較大,市場對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比較迫切﹔三是廣州市是碳排放現貨市場最好的區域,由廣期所來承擔碳排放期貨的設計和開發比較合適。
5
“碳交易”帶來投資機會
那麼,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將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相聚資本總經理梁輝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看好兩方面的機會:第一,對一些新興產業和新興能源行業產生影響,代表如電動車、光伏等﹔第二,對傳統的行業也會產生影響,比如像電力、鋼鐵等一些傳統的周期性行業,這兩方面都可能會帶來比較好的機會。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我們更傾向於在新興產業中尋找機會,因為它代表了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的較快成長性。並且,中國在電動車和光伏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看好一些龍頭公司的投資機會。”梁輝指出。
東方財富証券認為,從前端能源替代、中端節能減排、后端循環利用等環節構建投資框架,碳交易提供了有效制度支撐。環衛新能源裝備、可再生能源(垃圾焚燒/生物質利用)、節能管理、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林業碳匯等領域將會直接受益。
國金証券表示,看好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上線后對碳經濟的推動作用,主要推薦三個領域:
一是森林碳匯。作為最經濟的“碳吸收”手段具有較大開發價值,建議關注擁有森林碳匯資產的公司,以及在國土空間綠化擁有特色技術的公司。二是沼氣發電領域。通過直接回收利用被廢棄的沼氣或進行再利用發電可實現環境和經濟的雙贏。三是節能領域。節能涵蓋領域十分廣闊,建議關注提供設備環節節能服務的公司,以及新興且潛力巨大的建筑節能改造及運營市場。
西南証券指出,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落腳到具體行業,結合碳交易對各類行業可能形成的影響,梳理出五大投資機會:
一是碳檢測:在碳市場全面啟動的背景下,碳交易行業覆蓋度提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監測、碳配額分配與環保檢測是重中之重,這將帶動一系列碳排放量監測廠商。
二是零碳排:電力將率先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將帶動能源轉型和結構性升級進入快車道。政策紅利下,核電、風電、光伏、水電等新能源細分領域及整體產業鏈都將受益。
三是新電車:“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必將帶動新能源電動車的滲透率。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制造端、運營端在內的全產業鏈必將受益。
四是碳消耗:伴隨著CCER推廣及碳交易的順利進行,環保服務及碳消耗板塊必將受帶動,推薦關注垃圾處理及碳耗方向標的。
五是綠色建筑:建筑業是我國碳排放最高的三大行業之一,近年來,國家多次強調“綠色建筑”概念。從上游的新型建材,到建筑建造環節將產生機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